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探花位列第三名,虽说不是成绩最拔尖的,却常常极受欢迎。
原因是探花通常由皇帝亲自选定,他们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容貌英俊,才貌双全,自然深得人们喜爱。
不过,乾隆年间有位探花,长相却不尽人意。乾隆见到他后,对是否给予他探花名次颇为踌躇。
但乾隆又惜才,觉得让这样的才子被埋没太过可惜,于是,乾隆决定出对联考验这位探花郎,看看他是否真有与探花之位相符的才学与能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探花郎不仅迅速对出了对联,而且对得极为精妙,乾隆听后开怀大笑,欣然将他点为那一届的探花郎。
这个人便是刘凤诰,他是乾隆至道光年间的大臣,在嘉庆年间尤其受重用。刘凤诰的仕途有起有落,但他始终是一位备受敬仰的文学大家。
刘凤诰出生于乾隆二十六年,家乡在江西省萍乡市。在明清时期,江西是出状元的好地方,直至今日,在《萍乡县志》上仍能查到刘凤诰考中进士的记载。
刘凤诰的家乡文化氛围浓厚,文风鼎盛,许多同乡考取了举人、进士,家中祖辈中也有不少科举人才,他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相当优越。
刘凤诰幼年时母亲离世,但他没有因此荒废学业,在父亲的督促下,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个地方都有被称作“神童”的孩子。
有的是徒有其名,有的则是真才实学,刘凤诰显然属于后者。在人才辈出的江西,刘凤诰年少聪慧的名声能够传播开来,足见其才华过人。
后来,乾隆还评价他为“江西大器”,足见其才华绝非虚言, 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年纪,刘凤诰也踏上了科举之路。
古代科举考试异常艰难,许多人考了一辈子,直到暮年才中个举人,刘凤诰年仅十八岁就考中举人,足以证明他年少才高。
十年之后,二十八岁的刘凤诰考中贡士,为家门增添了荣耀。 考中贡士并非科举之路的终点,还需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之后,进士前三甲的名次由皇帝亲自定夺,这才是最终的排名, 乾隆五十四年,三年一度的殿试照常举行。
考生们答完试卷后,官员将前十名的试卷呈给乾隆审阅,由他来决定最终名次,殿试的试题多是与时事相关的策论,对考生的政治见解是极大的考验。
乾隆看到刘凤诰的答卷后,对他的文章大为赞赏。
于是,乾隆让考官将刘凤诰叫到面前,想亲眼瞧瞧这位才华横溢的学子的模样,也考察一下他的品行,考虑日后是否能委以重任。
可当刘凤诰来到皇帝面前行过礼、抬起头时,乾隆大吃一惊。原来,刘凤诰虽才华横溢,可相貌实在欠佳,并且有一只眼睛失明。
人们常说,容貌不能当饭吃,可实际上,容貌出众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机会,毕竟人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
古代皇帝主持殿试也是如此,科举考试的前几名往往需要才貌双全,因为这些人日后将成为皇帝的得力臣子,时常相伴左右,自然要选容貌出众之人。
看到刘凤诰的相貌,乾隆十分纠结。这位考生相貌不佳,自己到底要不要将他列入前三名呢?
如果不列入,刘凤诰的文章和观点着实令他欣赏,实在不舍得让这样的人才掉到三甲之外;可若将他列入前三名,乾隆又觉得他的相貌实在难以入眼。
思索良久,乾隆决定出题考一考刘凤诰,看看他是否值得自己破例。他对刘凤诰说:“我出一个上联,你若能迅速对出下联,我就将你列入前三甲;若对不出来,你就掉到三甲之外,如何?”
刘凤诰听后,心中稍安,原本他还以为皇帝犹豫是要将自己淘汰,既然是考学问,他倒也不惧,于是答道:“臣定当全力以赴,请皇上出题。”
乾隆看着他的独眼,出了上联:“独眼不能登金榜。” 刘凤诰略作思索,微笑着对出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一听,心中一动,接着又出一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 刘凤诰不假思索,从容对道:“春牡丹,夏芍药,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经过这两轮精彩的对联较量,乾隆对刘凤诰的才思敏捷和才学底蕴极为满意,对刘凤诰的印象也有了极大改观。
自己也有了台阶可下,于是高兴地大手一挥,说道:“那我便让你做探花!”
就这样,刘凤诰凭借自己敏捷的才思和谦逊恭敬的态度获得了乾隆的认可,得到了这个虽不是榜首却也无比荣耀的探花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