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因平定朱宸濠之乱的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著有《王文成公全书》。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武选郎王阳明以上疏忤逆瑾下锦衣狱,此时大理寺评事林富(字守仁,弘治十五年进士,三教先生林龙江的祖父)亦因刘谨要重治请恤典的台臣之子而不从,也被下锦衣狱。这时,王阳明与林富俩人患难与共,“相与讲《易》于桎梏之间者弥月,盖昼夜不怠,忘其身之为拘囚也”。两人结为知己。其时,林富还有作诗记录他在狱中与王阳明讲《易》的事情,其诗曰:
狱中与王阳明讲《易》
浮云何黯澹,凄风生暮寒。微臣雕朽质,岂敢惜摧残。
守法奉明主,时乖良独难。诏书忽下来,械击天牢间。
天牢相晓暮,寤寐摧心肝。同患有俦侣,幸接心所欢。
王通揽名理,讲易夜深阑。夜阑忽有得,明明寸心丹。
且保泡沫命,旋当叩天阍。庶几浮云天,恍惚见天颜。
由此可见,王阳明与林富交友深厚,属于患难之交。因此,王阳明有机会到福建时,总想着到莆田看望一下林富。其间,王阳明有两次入闽,也确实顺道去莆田拜访林富,并由此遇到了林富的孙子,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三教合一学说集大成者——林龙江,且给他留下美好的预言。
明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赴谪龙场途中,迂道至武夷山,此为王阳明首次入闽,但无缘到莆田。10年后,即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巡抚南赣,总制汀、漳二府军政,亲至漳南平乱,奏设平和县治,这是王阳明第二次入闽。也就是在这次入闽,王阳明顺道去莆田拜会林富,偶然遇见了才刚诞生不久的林龙江。相传,当时王阳明见到尚在襁褓中的林龙江后,不禁大吃一惊,连声叫道:“这个孩子丰姿卓异,我看应该不是科第中人,而他日后的福量,恐怕要超过先生(指林富)远矣,简直难以道里计。”林富闻言,心中好不高兴。
不过,据卢文辉等人所编的《林子本行实录》记载称:王阳明是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入莆,见到年方四岁的林龙江,并有所预言。这应该不是事实,毕竟王阳明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奉敕赴闽勘处福州叛军,但因听闻朱宸濠起兵造反,迫使王阳明半途而废,立即率军杀到九江,从而出其不意地平定了朱宸濠之乱,进而加官进爵,再无机会入闽了。
后来,林龙江弃儒学道,融会三教而倡合一之说,并先后撰写了《格物正义》和《大学正义》,皆有提到王阳明。其中,在《格物正义》中,林龙江直指王阳明曾经摘出《朱子全集》的要点来评价晚年的朱熹的事实;在《大学正义》中,林龙江因答弟子问,而引述王阳明的说法。因此,有人说林龙江三教合一学说有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当然,林龙江的一生行履也恰好证明了王阳明的远见,故有三教弟子认为王阳明是三一教潮流的预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