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八旗悠悠久,子弟辈辈传巨绩!”
曾几何时,满清八旗子弟也是相当辉煌的存在,但如今“八旗子弟”却已经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八旗子弟们的工资都是多少呢?”
看完他们的工资待遇,也难怪大清最后灭亡了!
八旗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的,当然了,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八旗,而是一个黑旗。
努尔哈赤创立黑旗后,一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慕名来投靠他。
随着人数越来越多,这已经严重超了一个旗该有的人数,于是后来就有了黄旗、白旗、红旗和蓝旗。
最后努尔哈赤舍弃了最开始的黑旗,留下了这四个。在此基础上,便有了正四旗和镶四旗。
要说这八旗中地位最高的,那就是镶黄旗和正黄旗。
这两个旗的旗主只有皇帝一人,隐藏地位显而易见。
至于这两个为何地位这么高,估计和它们的颜色有关,毕竟那时候历代皇室都对黄色比较看重,比如龙袍都是黄色的,“‘黄’道龙气”嘛!
八旗其实就是那时候军队的一种编制,独属于努尔哈赤他们的。
后来努尔哈赤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八旗中不仅有满族人,蒙古族人也是越来越多。
其实说句公道话,蒙古族一直是战斗力非常强大的一个种族,直到今天依旧是。
满族那时候也是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但和蒙古族比起来,就好比王先生碰到了玉先生,他们总是差那么一点。
为了壮大自己以努尔哈赤那时候招来了不少蒙古壮汉。
因为各方面待遇还算不错,所以蒙古人越来越多。
这么一直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努尔哈赤开始创办八旗蒙古,这是独属于蒙古人的一种编制。
这个编制是从努尔哈赤那时候开始的,一直到后来皇太极上位后,这个编制各方面才筹备齐全了。
除了搞八旗蒙古外,皇太极那时候还一手创办了八旗汉军。顾名思义,这个编制里面都是汉人,为什么会有这个编制呢?
那时候的明朝已经慢慢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在皇太极招降政策的影响下,许多汉人纷纷投降,所以随着人数越来越多,就单独给他们设立了编制。
所以八旗子弟并不只是单纯的指八旗满族,还有八旗蒙古和汉军,这三大部分贯穿了整个清朝始终。
其实完全没必要划分得如此细致,皇太极他们之所以单独给蒙古人和汉人另开“一间屋子”,其实就是为了民族团结。
不论什么时候,民族团结都是非常重要的,满清统治者十分清楚这一点。
蒙古人虽然人数不是太多,但是他们打仗厉害啊,满人还指望着他们打天下呢。
汉人虽然战斗力一般,但是他们人数多啊。汉人长期占据中原地区,治理经验相当丰富。
所以蒙古人和汉人就相当于满人的左膀右臂,一个打天下一个安天下,不仅利于民族团结,而且还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那时候的满清统治者还是非常圆滑的,比清末那几位头发长见识短的皇帝强多了。
说完八旗的来历,我们再来说一说他们的工资待遇如何。
据史书记载,那时候骑兵们一个月的工资是二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400块钱左右,此外还有60斤左右的粮食,一般来说是大米。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钱也实在是太少了。”话虽如此,但这点俸禄养活一家人是没有问题的。
这么多斤大米的价值就差不多值二两银子,而且那时候大米可是要比其他粮食的价格贵,尤其是在北方。
如果大米吃腻了,完全可以去换其他粮食。
粮食虽然够吃,但这钱给的确实不多。
通过曾国藩那时候的记载,一两银子差不多能买15斤左右的腌肉,其实吃饭是没有那么贵的,但买新衣服就比较贵了。
比如一件质量好的棉衣,起码在一两银子之上。
骑兵待遇如此,那些步兵们的待遇比他们还要更次一点。
当然了,这些只是表面俸禄。有时候皇帝高兴了,还会赏赐给他们一些。因为那时候清朝皇帝格外关心八旗子弟的生活,生怕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吃不饱穿不暖。
普通士兵虽然待遇看着一般,但这可要比平常老百姓们打工强多了。而且他们还受到了皇帝的格外关照,所以衣食无忧。
那时候要是能当上一个普通士兵,日子虽算不上能有多好,但最起码比普通人强多了。
除了士兵,上面还有都统、佐领等。
就拿这些都统来说,他们每个月的俸禄大概在200两左右,粮食的话大概在100石左右。
一个普通士兵干好几年基本才相当于一个都统的俸禄。
而且一般来说,都统可不只是这么一点俸禄,比如有时候皇帝会赏赐良马或者各种珍贵的绸缎等,当然了,有时候也会多赏些钱。
200两左右的银子,差不多就相当于今天的4万块钱,这个工资数即便是在一线城市,也是相当可观的,而且人家每个月发的还不只是钱。
后来据专家们统计,清朝每年只是给八旗子弟们发工资、粮食、赏赐等用的钱,有时候可能到了上千万两银子。
大家想一想,清政府每年才挣多少钱,雍正那时候平均四千五百万左右,乾隆那时候可能要多一点,有个五千五百万左右。
清政府每年收入越多,就意味着八旗子弟们的待遇越好,两者是成正比的。
但待遇越好,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吗?当然不一定,满清八旗子弟就是很好的反面例子。
首先我们承认八旗子弟刚开始的时候的确非常厉害,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富饶强大的大清帝国。
但是建立清朝以后,八旗子弟们越来越懈怠,因为打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尤其是从康熙帝往后,基本上很少会有大规模战争,基本上都是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那些对于八旗子弟们来说还是十拿九稳的。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康雍乾盛世”,盛世不只是战争少,还意味着钱多。
八旗子弟们每天的工作并不繁重,尤其是那些中层的官员们,最简单的事有士兵做呢,最难的事有上级领导做呢,所以他们都快成闲职了。
俸禄不错、不用打仗、每天清闲,这可是大肥差啊!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八旗子弟,逐渐开始安于现状,最后直接堕入了深渊。
那后来的八旗子弟们究竟有多不堪?他们再也没有了之前先祖们的神气,有的居然连弓都快拉不开了,这实在是太低能了。
士兵颓废的现象在乾隆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然后到了道光和咸丰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猛烈攻击,八旗子弟们终于露馅了。
那时候国内还有鸦片,许多士兵对这种东西上瘾。因此,那时候八旗子弟能骑马拿起武器已经非常不错了。
即便是残酷的战争再次来临,也依旧没有打醒八旗子。因为他们的根已经烂透了,就算能治好,也需要很长时间。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后,八旗子弟们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后来甚至都快团灭了。
当时咸丰帝特地设了江南、江北两座大营,里面大部分都是八旗子弟,结果后来在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的指挥下,这两座大营都灰飞烟灭了,八旗精锐也因此尽失。
后来英法联军再次侵华,这一次,他们直接从天津大沽口打了进来。
要说海战打不过西方列强吧,还算说得过去,难道清军非常擅长的陆战也打不过吗?确实打不过。
在清军骑兵的一路猛攻下,他们没有打退敌人,自身却伤亡惨重,最后大败而归。
这下咸丰帝手中可是真的没有再战士兵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向个人专属兵种湘军求救。
这时候的八旗即便再落魄不堪,但他们的待遇依旧非常不错,这是为何?
毕竟这是保护清朝的两大兵种之一,就算再腐朽,清政府指望着他们保护自己的江山呢,所以绝对不能怠慢。
晚清的收入逐渐入不敷出,再加上还有西方列强勒索钱财。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八旗子弟们的待遇依旧非常不错。
当然了,相对于国家富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确实是不如之前。尤其是那些普通士兵,养家糊口都不够了,军官们还是有一些的。
钱还是照样领着,但用处是丝毫没有。
虽然说这群八旗子弟们是国家的战士,但却像极了如今的纨绔子弟,所以后来他们就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
其实八旗子弟的变化,恰恰与大清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朝那时候闭关锁国不思进取,连带着军队也是如此,清政府的根都已经开始腐败了,那其他枝叶又怎会好好生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