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其中的一场讨论会上,中国、菲律宾代表围绕南海问题再度“正面交锋”。长期以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反复炒作“专属经济区”“主权声索”,甚至拉拢美国试图以军事手段施压,要跟中国谈“实力地位”,而我们的应对手段也很解气,直接扔回去了一个“自古以来”。
就在慕安会交锋前半个月,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还试图用美军部署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作为要挟,向中国开出“条件清单”:停止拦截菲方船只、停止使用水炮、不再驱离渔民…仿佛只要按下导弹按钮,就能逼中国在谈判桌上低头。
然而,这番操作被中国网友戏称为“棋子威胁棋手”——美国在菲律宾部署的“堤丰”系统,是冷战结束后美军首次在亚洲部署中程导弹,名义上菲律宾能用,但实则由美军全权操控。这套系统搭载的“战斧”导弹射程虽达1700公里,但实际上是“活靶子”,因为要预置阵地,发射装置与运载车分离后才能发射,准备时间很长,战场生存能力很弱。更讽刺的是,菲律宾连导弹维护都需要依赖美国技术人员,这种“借来的枪”连保险栓都捏在别人手里,谈何“实力地位”?
菲方的“虚张声势”背后,是马科斯政府试图在南海问题上“以小博大”的投机心态。然而中国早已看穿其套路:一边在中菲磋商会议上“求和”,承诺管控分歧;转身又拉美军演习、炒作“中国威胁”,活脱脱一副“两面人”做派。
面对菲律宾的无理要求,国防部发言人几天前回应称,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是由包括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1900年《美西关于菲律宾外围岛屿割让条约》、1930年《关于划定英属北婆罗洲与美属菲律宾之间的边界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的,中国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在上述条约规定的菲领土范围之外。
这个回应很少见,中方直接引用历史条约划定菲律宾领土边界,堪称“罕见动作”。过去中方在处理领土争议时更强调“搁置争议、双边协商”,而这次直接搬出法理依据,背后有三重深意:
一是戳破菲律宾的“叙事陷阱”:菲方长期将南海问题包装成“弱者反抗霸权”的悲情戏码,甚至通过西方媒体渲染中国“以大欺小”。中方以条约原文回应,正是要告诉国际社会:菲律宾的声索毫无历史与法理根基,所谓“争议”完全是人为制造的闹剧。
二是反击美国的“秩序破坏”:美国不断以《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为借口,将军舰、导弹推向南海,试图将地区问题“北约化”。中方亮出法理底牌,实质是强调“南海问题必须回归地区国家协商解决”的秩序逻辑,绝不允许域外势力借机搅局。
三是为“底线行动”铺路:当菲律宾持续挑衅时,中方在法理上的绝对优势,将成为采取强硬措施的正当性基础——正如中国海警5901万吨巨舰在黄岩岛常态化巡航、南部战区海空联合战巡的底气。
中方此次的强硬表态,绝非“就岛论岛”的简单回应。从更深层看,这是对国际秩序规则的一次主动塑造:
首先是规则不能“双标”:西方动辄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指责中国,却对菲律宾违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单方面扩大军事存在的行径视而不见。中方用条约原文“打脸”,正是要揭露这种“选择性执法”的虚伪性。
其次是安全不能“外包”:菲律宾试图将国家安全寄托于美军导弹,却忽略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尚且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冲突,又怎会为菲律宾的冒险行为“火中取栗”?中方通过军事演习、火箭试射等行动展示实力,就是要让菲方清醒: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
最后是和平不能“乞求”:中国从未关闭对话大门,但也明确传递信号:若菲律宾继续“玩火”,中方不排除在仁爱礁将非法“坐滩”军舰直接拖走。这种“软硬两手”策略,既给菲方留了台阶,也划清了红线。
菲律宾的“实力地位”闹剧,本质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赌局——赌美国会为其撑腰,赌中国会忍气吞声,赌国际社会会盲目站队。
然而,当中国先后甩出历史条约、在南海亮出万吨海警船和055大驱时,这场赌局的底牌早已揭开:国际法理在中国一边,军事优势在中国一边,地区和平的大势更在中国一边。
对小马科斯政府而言,现在回头还不算晚。若继续执迷于“挟美制华”,恐怕最终只会“香蕉卖不动,导弹用不上,只剩下一地鸡毛。”有句话提醒得不错:既然是搬不走的邻居,何必去做炮灰呢!
对于一心要当炮灰的人,你得要他当。良言难劝该死鬼,我国慈悲亦惩恶。
一个乞丐国家要跟人家谈实力地位,让人笑掉大牙
一句话,谁的拳头硬就是法理,其他都是浮云。
菲律宾是以棋子来挑战棋手,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