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呼吁严惩扶老讹诈行为,保护助人者,重塑道德信任!

社会观察者啊 2024-10-15 17:54:35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都必须按照敲诈勒索罪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否则,讹人乱象永远得不到解决,做好事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在这一片唏嘘与反思的声浪中,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如同一剂强心针,透出理性的光芒。在我们这个社会,扶老帮助之举,不知何时变得如同伸手即陷入深渊的赌博,扶起的是道德,赌上的是名誉与安全。随之而来的,不是对慈善的感激,而是极可能的讹诈与责罚。这一切,理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为什么“扶老人”容易被讹?

1. 社会诚信的缺失

在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中,诚信犹如一张精致的网,本应将我们彼此紧密相连。然而,现实却是,这张网已经被一些不法之徒撕扯得支离破碎。每一次的善举,竟成为了被利用的工具。人们失去了信任,也便失去了帮助他人的勇气。试想,若有一天倒地的老人,是我们的亲人,难道我们希望同样的漠然与冷见成为了他人对待?这道德的无助感,正是我们倍感绝望的源头。

2. 媒体的角色

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它既是消息的传递者,也是价值观的塑造者。然而,过度的报道与炒作,往往导致公众在恐惧中形成凝滞的反应。“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的背后,或许是一次次优秀善良之举的冷却。反复曝光的讹诈事件,让人们在助人的同时,开始斤斤计较,深怕成为焦点中的“陪葬品”。

3. 法律的不健全

法律,理应成为维护公正与正义的最后防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讹诈者不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反而每次都能轻易找到漏洞与借口。对法治的信任被不断侵蚀,让人对法律感到失望。试想:当我们不再相信规则的公平,每一次出手相助的可能性又何在?

二、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面对这一严峻的道德困境,李玫瑾教授呼吁的是加强法律的惩罚力度,然而,解决之道不仅限于此。综合治理,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建立更为健全的社会信任体系,才能真正铲除“扶人被讹”的隐患。

1. 完善法律、严惩讹诈

法律的威慑力必不可少。我们需要建立健全更为清晰的法律条款,对意图恶意讹诈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除了对相关人士施加经济惩罚,刑事处罚同样是必要的。若在事后证明是讹诈行为,相关责任人人应当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确保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2. 增加扶助的保障机制

政府和社会应联合起力,在公共场所设立更多的监控设备或完善现场证据保存机制。每一个扶助他人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记录,以便事后追责。同时,公众对助人的道德认可与社会氛围的营造也非常重要。要让每个人明白,帮助他人是一件值得称赞与奖励的事情,而非惩罚与讥讽的目标。

3. 全社会的宣传与教育

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需共同努力,让“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在每一个角落蔓延。通过真实的案例,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互助精神至关重要。或许我们要培养新的社会风尚,让助人行为不仅是义务,更是责任与荣光。

当我们面对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挑战时,责难与指责已不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唯有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起全社会共同的信任与支持网络,才能真正阻止这种以讹诈为生的现象滋生蔓延。若有人再度倒下,我们希望的,不是冷漠的目光,而是满怀希望的援助之手。因为,那不仅是助人的力量,更是人性光辉的真实延续。

0 阅读:0

社会观察者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