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回小县城考公:是“躺平”还是新希望?

小卢走职场 2024-11-06 05:38:43

最近几年,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打拼过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小县城,并把考公务员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这种现象,被一些人解读为“躺平”,认为是年轻人缺乏奋斗精神的表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希望,是年轻人对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

那么,逃离北上广,回小县城考公,究竟是“躺平”还是新希望呢?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它预设了“在大城市奋斗”和“回小县城考公”是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方式,前者代表着积极进取,后者代表着消极避世。

但现实远比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选择回小县城考公的年轻人,他们真的是在“躺平”吗?

我认识一个朋友,在北京做了五年互联网,每天加班到深夜,收入虽然不错,但生活质量却很低。

他每天两点一线,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

后来,他决定回到老家,考上了县城的公务员。

现在,他的工作相对稳定,生活节奏也慢了下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他来说,这并不是“躺平”,而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类似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

在一些网络论坛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网友分享自己回小县城考公的经历。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大城市经历了职场的残酷竞争,身心俱疲;一些人,在大城市感受到了巨大的生活压力,难以安家立业;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地想回到家乡,过一种更安稳的生活。

对他们来说,回小县城考公并不是“躺平”,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生活更务实的态度。

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们回小县城考公,确实是抱着“躲避竞争”、“求安稳”的心态。

他们可能缺乏在大城市奋斗的勇气,也可能对未来感到迷茫。

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回小县城考公的年轻人都是如此。

把个体的选择上升到群体的标签,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概括。

我们再来看“在大城市奋斗”就一定代表着积极进取吗?

也不尽然。

在大城市,确实有很多机会,但也充满了挑战和压力。

很多人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却依然一无所获,甚至负债累累。

“996”、 “007”、 “35岁危机”,这些词语背后,是多少年轻人的辛酸和无奈。

在大城市奋斗,固然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更高的生活成本。

与其说回小县城考公是“躺平”,不如说是一种更理性、更务实的选择。

在小县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生活。

这对于一些厌倦了大城市快节奏生活,渴望稳定和安逸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更理想的生活方式。

当然,选择回小县城考公,也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更高的收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等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失去了希望。

在小县城,同样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关键在于,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为之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其实,无论是选择在大城市奋斗,还是选择回小县城考公,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重要的不是你身处何地,而是你内心的选择。

如果你渴望挑战和机遇,那就去大城市闯荡一番;如果你追求稳定和安逸,那就回小县城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说到底,“躺平”与否,不在于你身处何地,而在于你内心的状态。

如果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即使身处小县城,也能活出精彩;如果你消极颓废,缺乏动力,即使身处大城市,也只会感到迷茫和焦虑。

所以,与其纠结于“逃离北上广,回小县城考公”是不是“躺平”,不如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勇敢地去追求。

生活是自己的,选择权也在自己手中。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