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感觉中国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挺“水”,中国的科技进步怎么这么快呢?

九天读历史 2025-03-25 16:51:45

上过大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科研工作者。然而,在小时候被称为梦想的高大上科学家,在这一刻颇有梦想幻灭的破碎感。因为,这些科学家给人的感觉,似乎都不太高大上。

无论大学时代还是工作进入科研岗位,大多数人似乎都是“混子”,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之前的课题。不仅如此,还有不少人被曝光抄袭或者水论文。总之,中国的科研群体水平,似乎相当一般,处处都是“混子”。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科研成果却在以井喷的方式不断取得进步,中国的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成果。这不禁让人在矛盾中开始怀疑起来了:到底怎么回事?是自己接触水平太低了,还是自己对中国的科研有误解?其实,感觉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者比较“水”,是正确的,也是正常的。因为,不仅仅是中国“水”,世界所有的科研强国都是很“水”的,因为,只有足够多的“水”,才能承载少数的天才。

而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其实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般高大上——需要灵光一线的天才才能实现。事实上,大量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本身就需要极其庞大的科研群体支撑。正是他们做着日复一日重复性的试错工作,从而才能在无数的庞大的基础数据之中找出那灵光一见的成果。甚至,有许多科研,并不需要爱因斯坦式的天才创举。你只要足够的努力,只要有足够庞大的科研工作者沿着正确的方向研究,总有一天会有会如同愚公移山一样,攻克曾经视为不可攀登的科研高峰,取得令人震惊的成果。而且,中国科研的“水”,是许多人对比自己心目中爱因斯坦、钱学森式的天才后得出的结论。事实上,中国科研的利用率和经费的利用率已经很高了,而最令外国羡慕的,中国还有由政府主导的科研群策群力的扶持力度——集中精力办大事。

比如,中国的重点实验室,各类科技专项经费,产学研一体化等等,都使得中国的科研在应用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所以,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科研工作,并不只是靠着某个或某些天才的灵光一闪,单点爆发,还有数以百万甚至千万的科研工作者默默的每天在实验室的付出。科研,是一个持续的积累和试错的过程。而这些积累和试错,绝大多数其实也终将被淘汰,然而,那极少数的成果,却足以推动某些领域、整个行业甚至人类的科技进步。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