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很多地方都能选,红军长征时为何非得去陕北?真相其实很扎心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4-05 03:57:41
引言

长征路上,红军不是一路直奔陕北去的,而是边走边看,边打边选。当时目标多得很:湘西有贺龙、川西有草原、川陕有红军旧部,怎么看也轮不到“地瘠民贫”的陕北上场。

可到了1935年9月,一张在哈达铺捡来的报纸,却像GPS一样定了方向。陕北有刘志丹、有根据地、有活的红军,这一下,所有犹豫都成了历史。

前路十八弯,陕北成了救命坡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突围出江西瑞金,拉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打仗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原本计划是一路向西,穿越湖南,抵达湘西,与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然后共同建立湘鄂西根据地,拉出一片新天地。

但问题来了。湘江战役一打,打出一个“沉痛决定”:整整5万红军,被围追堵截只剩下不到3万。

鲜血染红了江水,理想砸碎在现实上。再走湘西?路上敌军多如牛毛,个个磨刀霍霍。红军面临一个问题——继续往西,前头是绝路;原地固守,后面是追兵。

到了1935年9月18日,红军部队已经行进至甘肃南部的小镇哈达铺。这里不大,人烟稀少,却成了命运转折点。

在这个小驿站,红军从缴获的《大公报》里发现,远在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仍在坚持斗争,刘志丹、谢子长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根据地。

消息来得突然,也来得及时。此前走到这一步,红军高层已经耗尽备选方案。

原计划去湘西,没戏;想去川西草地,生存条件恶劣;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又发生战略分歧。偏偏这时候,来自陕北的红军成了唯一在北方扎得住脚的队伍。

消息一出,9月27日,红军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做出决策:北上陕北。这不是灵机一动,而是背水一战。

比起南方军阀林立的重兵围剿,陕北地处西北边陲,中央控制薄弱,地方军阀割据,空隙多、压力小,正好适合作为战略喘息之地。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历时368天的长征宣告胜利。

长征终点,不在地图最亮的地方,而是在一个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角落。这段“抄小路进陕北”的历史,看似偏门,实则是一场绝境之中的主线突围。

从川西跑到西北,这不是随机打卡

长征之初,谁都没把陕北当第一选择。因为那时候红军手上还有不少可能。除了湘西,还有川黔交界的遵义、泸州以北的川南、甚至草地以西的川西藏区,理论上都可以成为落脚点。

1935年1月,红军进驻贵州遵义。此时局势一度出现转机。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权,随后一举跳出敌人包围圈,从乌江突围而出,打破敌军四道防线,占领遵义城。战术灵活、进退自如,一度给外界留下红军即将“立稳阵脚”的信号。

可惜战机稍纵即逝。国民党迅速调集黔北、川南、湘西大军围剿,红军再无立锥之地,被迫再次转战。

他们尝试北上四川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汇合,意图在川陕边重新组织根据地。但川军复杂,各派系盘踞,张国焘则坚持向西发展,在战术上与中央产生严重分歧,北上受阻。

再往西,是草地和雪山。草地不能种,雪山不能住。进入四川阿坝地区后,红军部队一度陷入高寒、缺粮、疾病肆虐的困境。大量战士牺牲在无人区,队伍士气急剧下滑。若继续前进,可能全军覆没。

也是在这个背景下,陕北逐渐成为唯一的合理选择。其一,这里早有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在活动。其二,地形封闭、地广人稀,便于防御;其三,当地群众基础好,接受红军迅速;其四,中央政权对这一地区控制力弱,地方军阀互不统属,便于开辟根据地。

这一步不是随便“打卡”,而是一次彻底的战术评估后得出的生路。长征不是旅游,是敌中求存。对比其他选择,陕北虽然条件艰苦,却胜在可持续。

别人看陕北是穷山沟,毛主席看的是根基地

1935年10月19日,红军初到吴起镇,中央红军踏入吴起镇,一脚踩进黄土、一脚踏进历史。这片黄土地干燥多风、沟壑纵横,吃水难、吃饭更难。条件之苦堪称“草地之后的第二轮挑战”。可当地百姓却给了红军一点温度。

延安以北的保安、安塞、志丹、子长一带,早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这儿点火铺路,土地革命打得早,老百姓已经对红军有了认知。

不是“外来部队”,而是“分田分地真做主”的执行者。有了这层认同,红军在这片黄土沟壑间不仅能站住脚,还能扎下根。

这里虽穷,可穷得分散、穷得松散。民国时期,陕北并非国民党铁杆控制区,而是一个被忽视的“空白地带”。

马鸿逵在西,孙殿英在北,阎锡山伸过来一只手,蒋介石鞭长莫及。没有大兵团压境,也没有特务横行,红军在这块夹缝里,不仅活得下去,还能长起来。

地形也是天然防护。黄土高原崎岖不平,沟深壁陡,大部队一进来,车马难行,炮火难施。游击战讲究“打一枪换一处”,陕北正好提供了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地理支持。

红军部队在山沟里布防,在沟底练兵,在塬上组织群众,层层推进,连片发展。延安就是这么一步步走出来的,从一个黄土小城变成了全党的政治中枢。

更重要的是,陕北的位置特别微妙。它不偏不倚地夹在华北与西北之间,东望山西,北连内蒙古,西接甘肃南线,正好卡住了日军可能北进的咽喉。

一旦战争扩大,这里既能阻击敌人,又能反击东进。后来事实也证明,陕北之于抗战,是大后方中的前沿线,是战略防御的支点,也是全国动员的神经中枢。

有人讥笑:“革命怎么革到穷山沟里去了?”但正是这片看起来“没前途”的地方,给了红军喘息时间,给了干部整顿机会,给了全党战略弹性。

毛泽东不止一次说,“陕北是我们落脚的地方,也是我们出发的地方”。落脚,是落在一片还能给革命供氧的土地上;出发,是从这里一步步打到全中国。

长征走了两万五千里,每一步都是折叠的选择。陕北不是红军最想去的地方,却成了最不能失去的地方。

不是因为它富饶,而是因为它给了生机,给了空间,给了中国革命一个重新起跳的跳板。别人看的是地贫民穷,红军看的是形势、人心、未来。

参考资料:

解读长征(49):红军为什么把落脚点放在陕北.央广军事.2016-09-28

长征为什么选择陕北作为落脚点?.中国网.2012-09-28

党史里的十万个为什么㉒|长征为什么选择陕北作为落脚点?.长江云.2021-04-13

毛泽东:陕北是“落脚点”与“出发点”.人民网.2016-11-11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