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遇到读者和患者问我,人为什么会得癌症?提及癌症,氛围往往变得沉重,因为在许多人内心深处,癌症几乎等同于死亡判决书。
即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众多癌症仍旧令人类束手无策,尤其是步入晚期的癌症,更是让人闻风丧胆。那么,人为何会患上癌症?癌症的根源究竟何在?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癌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基因突变:癌症的本质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异常增生。人体细胞中的DNA在受到内外源性因素的刺激下,可能会发生突变,从而引起细胞功能异常,不受控制地增生,形成肿瘤。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如果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无法正常清除异常细胞,这些细胞就会不断积累,增加形成肿瘤的风险。
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癌症。例如,慢性胃炎、肝炎、肠炎等长期不愈,有可能发展为癌症。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等,都会增加患癌风险。
环境因素:暴露于辐射、化学物质、污染物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癌症。
综上所述,癌症的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早期发现癌症,从而降低患癌风险。
年年体检,为什么一发现癌症还是晚期?癌症的隐匿性:癌症在早期阶段往往缺乏特异性表现或症状轻微,如低热、疲乏、体重轻度下降等,容易被人忽视。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使得癌症在早期很难被自我察觉或通过常规体检发现。
体检项目的局限性:市面上的体检套餐种类繁多,但很多常规体检项目与癌症筛查关系并不大。例如,早期肺癌需要通过胸部CT才能发现,而常规体检可能只包含胸片检查;胃肠道恶性肿瘤需要通过胃肠镜才能早期发现,而大小便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能会出现漏诊。

筛查频率与个体差异: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化,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遗传史、长期暴露于致癌因素等)需要更加频繁的针对性筛查。然而,普通体检很难做到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筛查方案。
医学知识的匮乏:公众对于癌症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了解不同类型的癌症及其早期症状,更不清楚哪些筛查手段对自己最为适用。这导致即使出现了癌症的早期症状,也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癌症,除了定期体检外,还需要增强个性化筛查意识、提升医学知识普及度以及倡导综合健康管理。
做好2件小事,能远离5种常见癌症2024年12月,《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针对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这五大常见癌症,采取“预防”与“筛查”两大关键措施,能够极为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研究人员借助先进的统计模型,结合历史癌症死亡率数据,深入剖析了1975年至2020年间这些癌症死亡率下降背后的原因,量化了筛查、预防和治疗各自的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在这漫长的45年间,得益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共有594万人逃脱了癌症的致命威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预防与筛查两大策略携手贡献了475万人的生命拯救,占比高达80%,彰显了其在癌症防控中的核心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预防和筛查的效果因癌症类型而异,却无一不凸显其重要性:
1.肺癌
控制吸烟行为,这一看似简单的预防措施,竟能阻止98%的肺癌死亡,凸显了源头防控的巨大潜力。

2.结直肠癌
在避免死亡的94万人中,筛查与切除癌前息肉的策略功不可没,其贡献率高达79%。
3.乳腺癌
面对这一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若无任何干预,预计将有271万人不幸离世。然而,得益于乳腺X线筛查的普及,实际死亡人数大幅减少,其中约25%的生命得以挽救。
4.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的推广,为36万男性带来了生机,其中56%的生命得以延续。
5.宫颈癌
得益于巴氏涂片检查及HPV检测的广泛应用,加之癌前病变的及时切除,16万女性幸免于难。
综上所述,该研究不仅再次证明了提前预防与定期筛查在降低这五大癌症死亡率方面的关键作用,更为全球癌症防控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强调了公众健康意识提升与专业医疗筛查结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