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祥符调的一百年,纪念陈素真百年诞辰祥符调寻根活动

鸿HUNG 2018-11-01 11:08:02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人行万里也离不开脚下的土地

寻根祥符调

进步聚焦

2018年4月12日、13日,春寒料峭,雨声不辍,进步传媒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的同仁们,及戏剧家磊先生一起,冒雨跋涉封丘、开封、郑州三地,走访祥符调故地与老艺术家,完成了“纪念豫剧大师陈素真诞辰100周年特别策划:祥符调寻根之旅”活动。深情厚谊,灌注在实际行动中,以大师诞辰为契机,我们踏着时间的脉络,回顾近百年祥符调发展历史,寄予历史以深情,嘱托未来以希望。

// 第一站:

起源之一,清河集孕育的豫韵声腔

时间:2018年4月12日10点30分

地点:新乡市封丘县清河集

从郑州上高速,车程一个多小时,便随着导航到了封丘县城东南,巍峨雄浑郁郁葱葱的黄河大堤横亘眼前,大堤两旁,油菜花与泡桐开得正艳,沿堤坝东进数里,只见一通“豫剧祥符调发源地”的石碑赫然耸立在路旁,清河集到了。

下了堤坝前行百米,便抵达豫剧陈派传人关小凤所创办的“豫剧祥符调天兴班剧团”。梆子铿锵,豫腔委婉,简陋的排练厅中,他们正在排演祥符调名剧《三上轿》,既作为怀念陈素真大师的致敬节目,也是挖掘恢复祥符调传统剧目的一项举措。在团长关小凤的带领下,寻根小组一行人参观了资料陈列办公室,再次回望一百年前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清光绪年间,许家班班主许长庆开始成批招收年龄较小的学员,专门办科班培养演员,经过名师传授和正规训练的小天兴班演员们,在中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开封,不用问,不是蒋门是许门”,朱仙镇之蒋门,清河集之许门,成为祥符调乃至豫剧的摇篮……绵绵回忆中,排练场上的咿呀之声穿过雨幕传来,平白多了一层水音,眼前情景,恍若隔世。

一百年前的祥符调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早已不得而知了。但从后来留下资料的一代代演员的唱腔、影像资料中,仿佛还能听得到黄河的呼啸、汴京的情致和中原风尘的呜咽。奔腾的黄河赋予中原肥沃的土地与文明,也孕育了千娇百媚、刚烈不屈的祥符调。沿着祥符调的腔弯,我们似乎听得到一个民族淳朴的呐喊。

// 第二站:

孙延德,一个粗砺又温情的名字

时间:2018年4月12日12点30分

地点:新乡市封丘县清河集

陈列在想象中,祥符调奠基人、戏曲教育家孙延德,应是一个威严有慈、胸怀中原的大教育家,似乎和他本来的男旦身份——那个舞台上莲步婀娜、声腔委婉的“佳人”大相径庭。但正是这样的孙延德,在戏剧教育事业中,首次打破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陈规陋习,开创豫剧招收女演员的历史先河。

孙老的墓地,在漫野的麦田中一语不发,渐渐成为这块土地的一抹历史。使这片看似平常的田野,隐隐浮动着厚重的情蕴。想起先生一生,躬耕豫剧教育事业,招收豫、冀、鲁、皖、晋、陕等地的学生400多名,培养出陈素真、司凤英、马双枝等豫剧女角儿和红极一时的祥符调“五朵云”以及行当齐全的豫剧人才,为豫剧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墓前,深鞠躬,暗凝思,似乎看到昔日高门错落的孙家大院里,孙老正襟危坐,双目深邃,审视着眼前的学生。他闭目背诵过的360多部豫剧戏词,化作淅淅沥沥的雨声,不绝于耳……

// 第三站:

从陈素真到关灵凤,从辉煌到坚韧的祥符精神

时间:2018年4月12日15点30分

地点:开封市关灵凤家中

关灵凤崭露头角时,心中的理想便是那时陈素真的模样:登台一个亮相,顿时虹霓生辉,周围的一切顿然黯淡无光。诚然,台上的陈素真是夺目的,这份夺目中,不仅包含着一个戏曲天才的勤勉与灵动,还包含着豫剧从土梆走向殿堂的一段奋斗史。陈素真的时代在祥符调的历史上,闪着七彩霞光。

而关灵凤的时代,却洋溢着乐观坚韧的“苦菜花”精神。一朝视力受损,再也看不到台下观众脸上兴奋的神色,看不到鼓掌的雀跃神色。在无边的黑暗中,点亮她心头之光的,亦是心头挥之不去的陈素真那翩若惊鸿的样子。若自身能发光,又何惧借助灯光来照射?此后,这位骤然失明的聪颖女子,接受着陈素真手把手的传授,那缠缠绵绵、不绝于缕的祥符情韵,从陈素真的指尖传递到关灵凤的指尖,丝丝温度,透着血液里深藏的荣光。

风雨荏苒半个多世纪,双目失明的关灵凤,发挥着祥符故里坚韧不拔的乐观精神,将恩师陈素真创造的惊艳之美继续延续,成就了“汴京金凤凰”镇守开封半个多世纪的佳音。

这种承传不绝的精神,正是祥符调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 第四站:

孙映雪,祥符调代代有杰人

时间:2018年4月12日17点30分

地点:开封市郊区孙映雪家中

天色渐晚,气温越发低了下去,料峭春寒席卷而来。寻根小组一行人步履匆匆,驱车颠簸在郊区的小路上,一路抵达豫剧祥符调老艺术家孙映雪老师家中。窗外暮色四合,屋里开了灯,让摄像镜头也添了暖色,灯光下,低调惯了的老艺术家娓娓而谈。说到祥符调,说到恩师王敬先,仍然忍不住泪盈于睫。

当年学艺,聪颖勤奋,很快深得王敬先青睐,不但收入门下,而且朝夕亲自指点监督,一招一式传授毕生绝学。对孙映雪来说,她是祥符调培养起来的苗子,她的一生也理所当然地要贡献给祥符调,所以,当她以《三打陶三春》、《花为媒》两部应工不同的作品惊动关肃霜、新凤霞两位艺术大家,在拜师一事上,她再三思虑,还是选择了偏于唱腔的新凤霞老师。孙映雪觉得,她这一代的祥符调,也要汲取一些新的营养,走出新的一步。

所以,《花为媒》成功了,既保持着浓郁的祥符调味道,又有了新的体味。每一代承前启后的祥符调戏曲人,都在孜孜不倦追寻脚下的路,由此,祥符调的历史,才一直有着崭新的书写。

4月13日,是寻根之旅的第二天。雨依然没有停下的意思。尽管经过头一天的奔波鞍马劳顿,但寻根小组仍然怀着敬意再度驱车登程,眼前,还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要去追寻……

// 第五站:

冯占顺,祥符调武生的坚守者

时间:2018年4月13日10点

地点:开封市冯占顺家中

推门而入,一阵爽朗的笑声迎接而来。眼前8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祥符调武生名家冯占顺身体健朗、脚步敏捷。客厅一侧的方桌上,供奉着一尊三尺盈余的关公塑像,方桌对面,则是一排刀架,纤尘不染。可见冯老平时之勤,一点儿都没落下练功。

他自幼入科,父亲为老一代祥符调著名男旦冯焕卿,也是祥符调历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但冯占顺最拿手的,还是武生。他详细向我们讲解着祥符调男生唱腔中所谓“夹板音”,为我们破译它的真正含义。还舞动大刀,展现他的代表名作《关公挑袍》中的“背刀”身段。

唱腔真假音结合,身段娴熟历练,早已绝迹舞台几十年的身段,终于再度重现了。临行,冯占顺心心念念的,还是祥符调的传承与发展。责任心与守成使命,大约是这一代祥符人身上,最温情的角度了吧!

// 第六站:

芳华戏曲学校,王敬先传承祥符调的基地

时间:2018年4月13日11点30分

地点:开封市顺河路北段芳华戏校旧址

在辉煌的时代,人们希望传承,是想那花儿开得更好。

在没落的时代,人们不忘传承,是要那香火不要断绝。

穿越大街小巷,穿过被雨水淹没的小桥,多方打听,才找到芳华戏校的旧址。如今,它早已变成了一所补习学校,只有院内屹立的王敬先扮演“白素贞”的雕塑,还残存着一丝戏曲的况味。

这位开创豫剧武旦先河的女子,作为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汴京三王”之一,是开封城舞台上魂牵梦萦的女英雄的模板,时光变幻,省会搬迁,中心西移。昔日辉煌终于逐渐淡去。她责无旁贷扛起了传承的重任,卖了房,贷了款,买下了这块地。以一名弱女子之力,希望尽力延续祥符调的辉煌。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完满的结果,但所有竭力的付出,都会产生该有的影响。尽管学校只运行了6年,但芳华戏校还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后备力量。雨中的塑像不语,不知是不是在等待,在等待一个晴天,突然从门外涌进一批雀跃的戏曲学子……

雨中,寻根小组肃然静立,虔诚地鞠躬致意,我们相信,她的心愿,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 第七站:

拜访河南大学,重访樊粹庭豫梆改革的阵地

时间:2018年4月13日16点

地点:河南大学老校区

不知是不是这趟寻根之旅穿越祥符调百年的历史,也惊动了历史深处故去的梨园先人们,所以才雨声霏霏不绝,且又愈下愈紧的趋势。百年河大,在雨中蔚然耸立,或许这一刻,樊粹庭郭先生的在天之灵,也在俯首瞩目我们的行程吧!

无论经过多少年,我们都无法忘记这位现代豫剧的奠基人。作为豫剧诞生300年以来的第一位剧作家,在二十世纪30 年代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在河南大学这片热土上,在“东二斋”的小楼里,在百年剧场的舞台上,都留下了他为豫剧改革呕心沥血、躬耕不辍的身影。

他一手缔造的时代,还在延续、闪现着昔日辉煌。他探索不息的路途,还有前赴后继的人在努力。学习京剧,改革声腔,规范舞台范制,创造剧场规格……他,丰富了祥符调,赋予了祥符调新的生命,也促生了豫剧的最终确立。

当我们在校内保留的老校门遗址追思,在他工作过的东二斋的楼上缅怀,在他排演出一部部的樊戏的大礼堂前驻足,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这趟追缅之路,更让我们深知一名探索者、创业者的艰辛与付出,更让我们领略到,只有秉承着这样的精神,豫剧祥符调,才能生生不息,一直鲜活下去。

// 第八站:

承续祥符调新格局,王素君的文小生创拓之路

时间:2018年4月13日19点

地点:郑州市金水区王素君家中

风雨兼程,时刻不怠。从开封的历史中走出来,我们驱车赶回郑州,这里,是寻根小组的出发点,也是终点。特意把对王素君先生的采访放在最后,是因为她是从开封成名、在省会成熟并再度创拓的祥符调老艺术家的杰出代表。

祥符调是豫剧之母,这一路,我们探索的都是过往的历史,但走出开封后,祥符调又有了怎样新的发展?从王素君以毕生心血创造豫剧文生表演行当、创立王派声腔艺术的脉络中,我们似乎窥见一丝端倪。

窗外暮色笼罩,室内开着暖气,温暖如春。86岁的老人陷入深深的回忆,带领我们进入那段一波三折的历史。从1956年的首届戏曲观摩大会一等奖的兴奋,到调入郑州后的庄重沉思,她在名角云集、各地域流派、个人流派争奇斗艳的环境里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的艺术积累与方向。

立足祥符调“寒韵”之范畴,她创造性地使用“下五音”音域,在祥符调的基础上,汲取了众多地域流派,甚至曲剧、坠子、黄梅戏、京剧、歌曲等精华,千锤百炼,反复吟咏,最终成就迷人的“王派”声腔与表演,将豫剧女小生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也缔造了“生旦两门抱”的菊坛佳话……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祥符调近百年来的创新、包容与开明。也看到了它未来继续创举的可能……

每一次前进,总要有所突破。当一条路走的人越来越多,这条路也便越来越宽。祥符调如是,做人做事,何尝又不是如此?

为期两天紧锣密鼓、心怀虔敬的寻根之旅结束了,但心中感慨与震撼,久久不能平息。我们沿着时间轴追寻了一百年,触摸到了祥符调兴盛的渊源,触摸到了祥符调发展的节点,更触摸到了她每一次华丽绽放背后,无数老艺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与心血。

百年沧桑,百年积淀,百年上下求索,才铸就了祥符调博大深厚、气象万千的气度。所以至今,祥符调仍是豫剧最靓丽的符号。寻根百年,既是一种认真的回顾,更是对下一个百年的展望。

唯愿我豫剧祥符调,绵延不息,花开盛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