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今天挂在微博热一的,竟然是一条与香港本科申请有关的新闻:
花70万上港大刚上了1年被清退,原因竟是入学材料造假。
花70万上港大被清退,错过211高校
《荔枝新闻》发文表示,此前,南京的李女士花70万,通过中介机构帮孩子申请上了香港大学,然而孩子上了1年多,突然接到校方通知,称她的入学材料存在问题被退学。
李女士找到中介机构讨要说法,机构立即将70万全额退还,但李女士并不认可。她表示,如果女儿不符合香港大学的入学条件,机构应该提前告诉她,而不应该私下伪造美国高中的身份和IB成绩。此外,孩子当时高考文科成绩本可上211院校,如今被退学,带来了沉痛的打击,要求机构赔偿200万。而对方认为赔偿金额过高,无法协商。
法律界人士表示,李女士作为消费者,如果因商家隐瞒、虚构事实导致产生损失,可主张购买该服务金额3倍以内的赔偿。
目前,李女士已报警,并向属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执法人员已对此事展开调查。
警惕“保录”等宣传
香港大学在五月份爆发了假学历事件,学界随即严查打假,有中国大陆学生因此被逮捕起诉,风波仍持续发酵。
一系列事件提醒我们,在选择留学机构时,需要警惕那些使用夸大、虚假或误导性宣传的机构。
“保录取”机构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学生条件不足,通过造假将劣势转为优势以满足学校要求。它们谎称与学校合作,实则用假材料申请,如替考、虚构经历、伪造成绩单等,营造虚假形象以获取名校offer,并借此骗取高额费用。
然而,造假总有被戳穿的风险。近年来,有学生因无官方成绩单而无法入学,或因造假被撤回offer。
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多年,仍可能因造假被学校取消学位。
更糟糕的是,有些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入学,后被学校发现造假而被退学,且难以通过中介机构维权。
伪造学历和成绩属违法犯罪行为。学生和家长应以此为鉴,避免以作弊手段入学,给孩子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埋下隐患。
尤其要警惕以下宣传语:
教育部提醒:未与机构合作认证学历,“包认证”存疑;留学申请复杂,“保录取”机构可能欺诈和误导;真正留学需时间和国外经历,勿轻信“速成”或“不出国”留学;留学成功率受多因素影响,勿轻信“百分百成功”或“零拒录”宣传。申请学生也要注意避开“学术不端”的大坑
选择靠谱的机构,另外申请学生的资料,自己在准备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雷区要避开,因为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判为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抄袭、篡改和伪造
这是最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抄袭指直接使用他人文字、数据或思想而不注明来源;篡改和伪造则涉及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改动和虚构。
不正当合作与代写
包括AI写作的PS、请他人代写论文、研究报告或考试,以及替他人代写或替考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学术的公正性和诚信。
其他形式的学术不端
如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学术成果、盗用他人研究成果、虚构学术经历和背景、重复发表、利益冲突和学术不公等。这些行为虽不常见,但同样严重损害学术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申请港澳院校,以及海外大学,要非常注意诚信问题。用虚假材料申请大学,即使短期成功,终将败露。大学一旦查实申请材料造假,将视情况取消入学资格、勒令退学或撤销毕业证书。
香港申请的合规途径
目标港校是一件美好,且目标高远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选择靠谱的机构和合规的方式。
申请港校,我们建议学术成绩可以走高考和A-level两条路径。
高考路径探索
内地学生申请香港高校,高考路径最为直接和传统。
通过国内高考,学生可在提前批志愿中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而香港大学则允许学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直接申请。这一路径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备考,无需额外准备国际课程。
然而,香港高校录取名额有限,竞争激烈,特别是香港八大高校的录取门槛高达650+的高考成绩,且英语成绩需120-130以上,极具挑战性。
A-level路径概览
部分内地学生选择A-level考试体系,这一国际课程体系广受认可。
A-level考试通常在5月至6月举行,学生可选3-4门擅长科目进行考试。凭借A-level成绩,学生不仅能申请英国及全球其他大学,如牛津、剑桥、杜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