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时隔多年重返第二故乡见到她,我心里再也难以平静

草根知青 2024-03-08 23:54:46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

“说一段往事给你听,讲我这悲欢讲我这情……”每当听到这首歌曲的开头,我就会想起当年我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知青往事,每当想起那段知青生活经历,我就会想起我那段没有结果的情感经历。

这原本已经是尘封的记忆,可自从2019年春天我回陕北参加了北京知青到陕北插队落户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我的心里再也难以平静下来。

事情的详细经过,要从我走出校门到陕北插队落户说起。

图片来源网络

时隔五十五年,我还清晰地记得,我是1969年1月15日乘坐知青专列离开北京的。当时为了打发我去陕北插队落户,父母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为我做了里表全新的被褥,给我做了新衣服,买了一件当时很奢侈的海军蓝棉大衣,还花了二十块钱,凭票给我购买了一个木箱子。

离开北京的时候,父母和姐姐原本说好不去车站送我的,可当我和同学们从送站的汽车上下来时(当时我们统一在学校集合,大巴车送我们去车站),却意外看到了站在寒风中的父母和姐姐。母亲看到我,挤到我面前,把兜里的几块零钱塞给我说:“穷家富路,拿着这几块钱,路上买吃的,别饿着……”

再一次含泪告别父母和姐姐,我和同学们鱼贯而入,从进站口进站,坐上了等候在那里的知青专列。在火车缓缓启动的时候,我又看到了在站台上朝我挥手道别的父母亲,我姐姐竟然挤到了车窗前,大声对我说:“久兴(我的名字叫梁久兴)弟弟,到了陕北打信回来,别让爸妈惦记……”

那一刻,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亲人分别的痛苦感受。

历时三天三夜,我们来到了革命老区陕北,来到了延川县一个叫马家沟的村子。那时叫马家沟大队,马家沟大队共有三个生产小队,我们九名同学(三名女生六名男生)被分派在马家沟三队,大家临时住在了队部院子的两孔土窑里。

马家沟大队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那里百分之九十的耕地为坡地,靠天吃饭,乡亲们的生活很苦,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别看马家沟贫穷,可那里的乡亲都很淳朴很善良,也很热情。马队长操心安排好了我们的住处,他看我们男生住的是冷窑,睡的是地铺,怕我们夜里冷,就把他家挂在窑门外御寒的草帘子(用谷草编织的草苫子)拿到队部来,挂在了我们居住的窑门外。

帮我们做饭的是小队会计刘长锁的婆姨,在女生居住的土窑里做饭,我们男生也过去吃饭。玉米高粱面团子外加咸菜疙瘩就是我们的家常饭,两三天吃一次菜或喝一顿菜汤就算改善伙食了。当时陕北老乡家冬季储存的蔬菜很少,冷窑里存放一些洋芋,腌一缸酸菜半缸咸菜,这就是一个冬季的菜。有的老乡家还储存一些萝卜白菜,也不是很多,因为马家沟没有菜地,乡亲们都是自己开垦一点荒片(开荒地,也叫自留地)用来种菜。再加上那里干旱少雨,蔬菜长势很差。

记得那天是1月25日,也就是我们来到陕北的第八天,那天是传统的腊八节,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冷,天空阴沉沉的,还飘着雪花。快晌午的时候,一位个头高挑的女子挑着大半筐萝卜和大半筐洋芋来到了队部的院子里,筐里还有两棵白菜和一些胡萝卜,这个女子给我们送菜来了。

帮我们做饭的刘大婶(刘会计的婆姨)赶忙迎出来,笑着说:“巧英,你这是在哪弄来这么多萝卜洋芋?”“婶子,(哦)我挨家挨户要哩,你好给人家北京知青炖菜吃。”

那天中午刘大婶给我们炖了洋芋(土豆),还放了干辣椒,我们一人吃了大半碗。那天的炖洋芋辣乎乎的,大家都说好吃。回到北京后,我也用干辣椒炖过土豆,可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从那天起,巧英经常到队部来给我们送咸菜送酸菜,来帮助刘大婶给我们做饭,还给我们端来了一碗辣子酱。

过后我们才知道,巧英是马队长的侄女,是他弟弟家的大女子,当年十五岁。马巧英读过几年书,性格很开朗很活泼,不像别的女子那么腼腆扭捏,她还会唱信天游,长相又甜美,大家都很喜欢她。

图片来源网络

春节过后不久,我们基本学会了做饭,刘大婶就不来帮我们做饭了。因为事先马队长就跟我们说好了,年前我们要学会做饭,年后我们就得自己做饭吃。刘大婶是个热心人,春节过后队里不给她记工分了,她还义务帮我们做了五六天的饭。

刘大婶不帮我们做饭了,马巧英却天天到队部来帮着我们烧火做饭,队里不给她记工分,她是义务为我们帮忙。别看马巧英年龄不大,她和面蒸馍可熟练哩,切菜炖菜也像模像样,还帮我们刷锅洗碗。为此,我们都很感激她。

春耕备耕生产开始以后,马巧英也和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别看她也是第一年参加生产劳动,可她挑粪一点都不吃力,比我们男知青挑的还多。第一次往山上挑粪时,还是马巧英帮我挑上的那段陡坡。

在以后的生产劳动中,我发现马巧英总是帮助我。麦收的时候,她帮我拔麦子。锄地的时候,她也帮我锄地。有一次,马巧英还偷偷塞给我两个煮鸡蛋。

那年秋天,队里给我们打了新窑洞,成立了知青点,我们都搬到知青点居住了。知青点离马巧英家不远,马巧英几乎天天晚饭后都到我们知青点来玩,但她从不到我们男知青的窑里来。

马巧英家院子里有两棵枣树,中秋节的前一天,她家打枣了,马巧英给我们送来了半筐红枣。就在大家抢着吃枣的时候,马巧英来到我身边,从她衣兜里掏出两把红枣塞给了我说:“这是我爷家的狗头枣,可甜哩,你尝尝。”那狗头枣又大又甜,我长到十七岁,那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大个的红枣。

渐渐地,我对马巧英产生了好感,同学们也都说马巧英对我特别好,一名男同学还偷偷对我说,他说马巧英肯定是爱上我了。我反驳说:“可别瞎说,人家才十七岁,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呢。”

自那以后,我也告诫自己,可不敢胡思乱想,我那时才十八岁。

1973年冬季,我们要回北京探亲过春节了。回北京的前一天傍晚,马巧英突然来到知青点,她给我送来了满满一瓢晒干的狗头枣,还有几斤小米,她说陕北的小米香得很,让我带回北京给我父母尝尝。我原本不想要她的东西,可又不好意思拒绝她的好意,只好收下了。

老话说礼尚往来,从北京回来,我给马巧英带来了北京的糕点糖果,我姐还把她的一条围巾让我带给马巧英。我姐说人家给我家送了小米和红枣,平时还这么关照我,咱应该表示感谢。

回到陕北,我把从北京带回的糕点和围巾送给了马巧英。令我没想到的是,马巧英当时就把那条围巾围在了脖子上。过了不久,就有好几个人知道马巧英脖子上的围巾是我送的了,乡亲们也就相信我和马巧英真的谈恋爱了。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麦收时节,队长让我晚上去看场院,一晚队里给记三分工。晚上看场院其实就是在那睡觉,不耽误白天出工劳动,算是一个好差事。

每天晚饭后,都会有人到场院来乘凉,马巧英也经常来乘凉。那天晚饭后马巧英又来乘凉,她顺便给我送来了两个煮鸡蛋。就在她给我送鸡蛋的时候,被一个年轻后生看到了。

第二天,村子里就有了传言,说马巧英夜里到场院找我,我俩搂在了一起,有人亲眼看见了。因为这,马巧英被她妈打了两巴掌。

过了几天,马巧英他爸就来找我,他对我说:“你是北京知青,我们惹不起你,你要是能和我家巧英好一辈子,我没二话。你要是不能保证,以后就离我家巧英远远的,我家巧英还得活人哩……”

从那以后,巧英好久没出山劳动,我也好久没见到她。

过了不久,我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到县里参加了文化课考核,我们公社就我一人通过了考核和政审,我成了北京林学院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

我回到北京不久,听说马巧英和一队的一个后生订婚了。打那以后,我就没了马巧英的消息。

再次见到马巧英,已经是四十五年以后了。

2019年春天,也就是我们到陕北插队落户五十周年之际,当年我们一起到马家沟插队落户的同学们应邀参加五十周年纪念活动,重返第二故乡看望了乡亲们,我也见到了马巧英。

来到陕北后我们才知道,马队长和他老伴都不在了,当年的刘会计也去世了。八十四岁的刘大婶(刘会计的老伴)还健在,她还认得我们。我们刚来到刘大婶家不一会,马巧英就跑来了。他看到我,很亲切地叫了一声久兴哥,就转过脸去抹起了眼泪。

看着马巧英苍老憔悴的面容,我心里也很难受,就问她生活得好吗?马巧英还没回答,刘大婶说话了:“你不知道哩,当年你坏了巧英的名声拍拍屁股就走了,巧英也没能找上个好男人,她嫁给一队的刘大栓,日子过得清汤寡水的。刘大栓可是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巧英跟着他可受苦了。”“婶子,可不敢这样说,我和久兴哥连手都没摸过一下,咋能说他坏了我的名声哩,那都是旁人造谣哩……”马巧英话没说完,转身跑了出去。

那天午后,我们去了马巧英家,马巧英的男人刘大栓两年前醉酒患上了偏瘫,都卧床两年了。她家两个孩子,老大是男子小的是女子,因为家里穷,她儿子到了二十八岁也没娶上婆姨,马巧英只好狠下心来让她家女子换亲,她家儿子才没打光棍。好在马巧英的儿子争气,在延安当厨师,一年能挣六七万块钱。

离开陕北的时候,大家凑了八千块钱,偷偷压在了马巧英家的沙发垫子下面。不知情的马巧英还给我们送了小米和绿豆,每人十斤小米三斤绿豆,她家一共就那些绿豆。

从陕北回来以后,我心里很难再平静下来,一想到马巧英的现状,我心里就很难受也很愧疚,当年我和马巧英要是没有那些闲话,马巧英就能找一个好男人,日子过得也不会是这般光景。

今年年前我通过微信给他转账两千块钱,她说啥也没收。她说她家吃低保,儿子儿媳也给钱,生活上没困难。她还说那次我们给她留下那么多钱,她心里一直过意不去,还想把钱还给我们哩。

春节后我们同学聚会,大家说清明之后我们再去一趟陕北,去看看乡亲们,顺便帮一把马巧英,不为别的,就为当年她帮我们洗碗做饭给我们送枣吃,我们也不能忘了人家。

图片来源网络

有关我的知青往事和那段苦涩的感情故事就给大家讲完了,时间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当年陕北老乡对我们的关爱和照顾,我们没有忘记。乡亲们的这份恩情,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

三八节之际,借住今日头条这个平台,祝福普天下的女神都健康快乐!幸福满满!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梁久兴老师)

1 阅读:1

草根知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