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退网了?这或许是近期在互联网上被提及最多的疑问。究竟源起何处?真是网友猜测的业绩下滑,销售惨淡?老干妈是否陷入“老年危机”?在短视频时代,老干妈是否还能抓住年轻人的胃,品牌年轻化之路又在何方?
看到“辣酱”两个字,你会想到老干妈,提起老干妈,自然而然会想到陶华碧。这就是品牌联想度的关键所在。
陶华碧的故事要从1989年说起,在贵阳市龙洞堡的一条街边,一个路边摊上一个丈夫病逝,连名字都写不全40多岁的中年妇女在卖凉粉和冷面,为了让粉和面增加“灵魂”,陶华碧特意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和面,久而久之,陶华碧的生意异常火爆,甚至有些人吃完面和粉后再买一些麻辣酱带回去,更甚至顾客因为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的情况,出乎意料的是一段时间后麻辣酱的销量竟然远超过米粉的销售。
陶华碧因此触动很大,她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陶华碧终于制作出风味独特的麻辣酱,并取名“老干妈”,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取一个如此俗套的名字时,陶华碧回忆道,因为在卖米粉的时候,他的很多顾客是小学生,陶华碧对他们关爱备至,呵护有加,甚至有些学生把她当作干妈所以亲切地称她为老干妈。
起初老干妈辣酱的销量不尽如人意,仅靠供给凉粉店销量自然极低,于是陶华碧便自行背着麻辣酱去食堂商店销售,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陶华碧的努力下,产品很快脱销,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经得住市场检验的老干妈,在贵阳市稳稳的站住了脚。
1997年后,老干妈的销售史,就是一部打假史。假冒“老干妈”的产品在市场上一度高多达五六十种,造假的遍及贵州、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老干妈一度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种种难关,陶华碧都迎刃而解,直到2019年,公司销售收入破50亿元,同比上涨14.43%,创历史新高。在陶华碧带领下,1998年到2014年老干妈的产值从5000万涨到50亿元。
一年狂卖50亿元,却坚持不上市。始终认为,上市就是骗钱。当企业做大做强远销海外后,很多人吹风陶华碧将企业上市,但是陶华碧不为所动,坚定地称“坚决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在她看来,一上市就可能倾家荡产,“上市是欺骗人家的钱”。的确,一家强大的企业靠着品质过硬的产品,自然而然拥有良好的现金流,不上市或许是坚守匠心做好品的初衷的关键。一旦被资本注入后,产业会规模化,利润最大化或许就忽略了商业的底层逻辑,将很难再坚守初心。
75岁老干妈再出山,为救声誉背水一战。本想安享天年陶华碧在2014年后先后交权大儿子李贵山,小儿子李妙行,此后,老干妈正式进入“后陶华碧时代”,2014年到2018年老干妈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0亿、45.49亿、44.47亿、43.89亿元(2015年未披露),业绩开始下滑
但接下来几年内,涉足地产热衷资本运作,一度步入了“上市圈钱”的轨道,“老干妈”产品也一度被传彻底变味了,味道不及当年,为追求利润辣椒被替换等,对品质追求一向严苛和对“上市骗钱”极度厌恶的陶华碧,最后动用了否决权。2020年不得不“再次出山”,收拾儿子留下的烂摊子。
面对国民品牌老干妈,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刁钻和抱怨,请嘴下留情。
现在是干儿子[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