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跋扈、胡作非为的万贵妃——明宪宗一生的感情寄托

淡淡的青竹 2023-03-30 00:58:23

明宪宗的万贵妃本名万贞儿,生卒年为1428年~1487年,享年59岁,她出生于山东诸城,出身不高,父亲是一个小官吏,但是由于犯罪,导致万氏被充入宫中,她是作为宫女来到朱见深的母亲周贵妃身边。

自从朱见深两岁之后,万贞儿就在朱见深的身旁照顾。万氏为人比较机警,善解人意,朱见深对保姆万贞儿很是依赖。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困蒙古。景泰帝继位之后,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所以朱见深此时在宫中生活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看人眼色、仰人鼻息。万贞儿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像母亲像姐姐,给他幼小的心灵以安慰。由于古代主人和侍女的特殊关系,所以万贞儿也类似于他的情人。所以朱见深从小便对万贞儿有深深的依恋,这种感情从他幼年起,便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内心。所以等到他继承皇位之后,万贞儿倚仗宪宗的权势为非作歹、胡作非为,宪宗都没有办法。因为不管万贞儿做得有多么的过分,多么离谱,他都离不开这个女人,所以他就会忍让、退避,因为这个女人是他感情的全部的寄托。

英宗后来返回明朝,后期又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朱见深此时被重新立为太子。

英宗死后,朱见深登基为帝,万贞儿被封为嫔妃。因为万贞儿比他大了17岁,朱见深登基为帝时已经16岁,所以这个时候万贞儿已经33岁了。但是他在宪宗的眼里还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万氏为人机警、善于揣摩圣意,故万妃宠冠六宫。

本来万贞儿以为凭她和皇帝的深厚感情,她会被册立为皇后,但由于朝臣和两宫太后均不答应。经过评选,选取了吴氏为皇后,万妃非常气恼,所以决定给吴皇后点颜色看看。她设计陷害、激怒吴皇后,吴皇后仗着自己皇后崇高的地位和封建礼法礼仪的信任,仗打了万妃。

万妃借此机会跑到宪宗面前哭闹不已,宪宗本就对吴皇后没有感情,所以对于吴皇后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怒。所以就废了吴皇后,打入冷宫。

后来又立王氏为后,王皇后对于万氏在宫中的飞扬跋扈、宪宗对其无底线的宠爱,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所以王皇后事事隐忍,对万氏不争不抢,只做个有名无实的皇后。根据史书记载王皇后终其一生不十幸,所以王皇后才得以长安无事。

成化二年,万氏生下皇长子,宪宗大喜,封万氏为贵妃,立小儿为皇太子。但是不久这个孩子就死去。

万贵妃本想此子凭母贵,母凭子贵,让儿子继承皇位,她能成为后宫之主。但是没有想到孩子早夭,她从此再也没有怀孕。

宫中其他妃嫔有子,万贵妃采取打压的态度。无论哪个嫔妃怀孕,她就想方设法的打掉孩子。众人都畏惧万贵妃的权势,只能将孩子打掉。

此时一个纪氏女子怀孕,宫中的太监张敏和废后吴氏、王皇后对于这个女子非常同情,而且也对其腹中的孩子动了恻隐之心,所以众人合力竟保住了这个孩子。这个小孩便是朱佑樘,后来的孝宗。

万贵妃不仅在后宫中胡作非为飞扬跋扈,在前朝也是勾结官员,弄得朝廷上下贪污连连,宪宗都不能制止。孝宗的生母据野史记载也是被万贵妃迫害致死,万贵妃本想毒死朱佑樘,但没有成功。

周太后将朱佑樘带到自己的宫中,亲自抚养。万贵妃看着小孩儿一天天长大,她的梦想最终可能没有办法实现。所以更加的无所忌惮、自暴自弃。成化二十三春,据说她在暴打一个宫女时,被一口痰憋死,暴病而亡。

宪宗悲痛欲绝,曾经对身边人身边的人说万贵妃去了,我不久之后也会追随万贵妃而去的。果然过了不久,当年的八月,宪宗也病逝了。

好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宪宗对于一个大他17岁的女人,有那么深的感情?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曾经问过他万氏半老徐娘,她有什么美吗?为什么你那么喜欢她?宪宗说:只要她在我的身边,我的心就能平静下来。我们之间的感情不是在她的容貌上,我在乎的并不是她的容貌。

后人对宪宗和万贵妃的感情也有很多的不理解。因为古代的君王基本上都比较重色,这是人类的共同之处,就算是普通人也是重色的。但是万贵妃在得宠的时候应该已经30多岁了,半老徐娘了。但是宪宗对她的感情是很坚定的。他们之间是亲情还是友情还是爱情呢?总之就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或者宪宗在人格上有一些问题,只有长期陪伴在他身边的万贞儿才能化解。再加上万贞儿为人机警、善于揣测人心,所以她能轻易地了解宪宗的想法。她对于宪宗的弱点也颇为了解,所以才可以轻易地掌控宪宗。

这是一段有点畸形的姐弟恋。同时这个皇帝对于这个妃子的感情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少见的,或者独一无二的。也许只有他们两个人才了解彼此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 2023-04-05 20:14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淡淡的青竹

简介:喜欢研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