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手机回收迎来了“国家队”。近期,中国资环集团在全国省会城市开通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消费者可通过小程序下单,选择上门现场服务,也可以选择邮寄保密回收。手机的回收、流转、拆解和破碎等环节将全程可视化、可监控、可溯源。
废旧手机回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根据行业数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将达到60亿部,二手手机潜藏价值超过60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手机等数码产品进入“国补”。1月份至2月份,6000元以下手机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达4422万部、1126亿元。由此推算,将会有数量可观的废旧手机进入回收市场。
废旧手机内含有铂、黄金、钯、银、铜、锡等许多价值高的有色金属。据估算,1吨废旧手机经过回收处理后,可提取出约400克黄金。手机芯片上的硅材料通过提纯加工后,也可用于制作半导体元件的单晶硅。可以说,如果废旧手机拆解大规模产业化成为现实,电子产品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将加快形成,助力我国低碳化、绿色化发展进程。
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对废旧手机宁愿闲置也不卖。这既反映了公众对隐私安全的重视,也揭示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堵点:若不能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废弃资源回收体系就很难获得广泛支持。此外,价格体系不健全、行业检测标准不统一等也导致消费者“出手”意愿低,企业回收积极性不高。
“国家队”进场可谓众望所归。据了解,中国资环集团与中国邮政合作,构建前端回收、中端涉密销毁、末端拆解与高值化利用的全产业链循环利用体系,打通了回收处置链、产业融合链和信息安全链。以末端拆解为例,手机回收到广东汕头贵屿处置基地后,在保密车间经过安全拆解、机械破碎、末端熔炼,最终实现手机安全销毁。这样可将稀贵金属有效提炼出来,既保障回收后个人信息不泄露,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旧手机“变废为宝”,还需多方协同发力。加快制定电子废弃物处理标准,建立从业资质审核、隐私保护认证、违规惩戒等机制,将“灰色地带”纳入法治轨道。逐步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也就是生产商承担的责任不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还要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阶段。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通过生态设计和绿色生产,还能提高废旧手机的易回收、可循环性,有望成为这个朝阳产业中的“弄潮儿”。
如今,废旧手机有了更可靠的“归宿”,消费者在“断舍离”时也能少些顾虑。当消费更便利、回收更规范、环境更优化,“以旧换新”的乘数效应必将释放更大消费潜力。
(作者:年 巍 中国经济网供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