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年过完了,今年春节出现7个“反常”现象,跟往年大不同

云莳一 2025-02-10 09:27:22

文|晓得

编辑|晓得

一转眼,春节假期已经到头了,属于打工人的年过完了。新世纪的“牛马”已经陆陆续续回到了工作岗位,回想起放假前一天,仿佛还在昨天,过年时发生的事情,就像一场梦一样。

今年过年,除了时间过的“飞快”,还出现了7个“反常”现象……

新年红包电子化

春节,向来是阖家团圆、温情满溢的时刻,而红包,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祝福,亲朋好友间的深厚情谊。

以往每年的除夕夜里,长辈们将崭新的纸币小心翼翼地塞进精心挑选的红包封里,待到初一清晨,微笑着递到晚辈手中。

但不知从何时起,新年红包悄然经历了一场“数字变形记”。转账发压岁钱的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红包,也顺手带走了些许年味。

不过,电子红包的好处在于无论你是身处异国他乡,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亲朋好友相聚,只要有网络,就能通过电子红包送上或是收到新年的祝福。

在倡导绿色生活的今天,电子红包的环保性也备受关注。据统计,每年春节期间,全国消耗的纸质红包数量数以亿计,这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电子红包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发朋友圈的人变少

今年,当我们打开朋友圈,却惊觉这熟悉的热闹场景悄然退场,让人不禁心生疑惑:春节的朋友圈,究竟怎么了?

在过去,朋友圈多的是大晒年夜饭,分享喜悦的九宫格,有的更是恨不得一天连发十几条甚至几十条。

可是现在呢?分享喜悦的人少了,朋友圈的“云年夜饭”也开始趋近于消失。

这是因为在过去,人们或许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朋友圈的分享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点赞。而发朋友圈,也成为了人们展示这些传统习俗、分享春节喜悦的重要方式。

但是如今,他们不再仅仅将春节视为一个传统节日,而是看作一个与家人深度团聚、修复情感纽带的珍贵时光。

因此在春节这个专属的放松时刻,人们选择放下对外界的关注,回归自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朋友圈的动态自然也就随之减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归生活的本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珍惜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每一刻。

毕竟,真正的年味,不在朋友圈的点赞与评论中。

相亲

今年的短视频平台,多了许多有关相亲的段子,有些含虚构成分,有些则是人们真实发生的事情。

有人过年回家相亲,却和相亲对象互相给对方介绍了新的相亲对象,两对新人组局玩剧本杀,成就一段别样的缘分;

有人在相亲时遇到奇葩,男方带着电脑展示个人PPT,把相亲现场变成了工作汇报会;还有人称自己在过年期间相亲多次,仅一部《哪吒》就看了6遍,也是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出了一份力。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过年相亲的火热程度。

以往,相亲似乎是大龄青年的“专属”,年轻人对相亲大多嗤之以鼻,更向往自由恋爱,认为自由恋爱能让他们在自然的相处中,找到灵魂契合的伴侣。

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因此搁置了婚恋问题。于是,他们的催婚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长辈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积极地为晚辈牵线搭桥,创造相亲的条件。

在大城市上班的白领们,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无暇顾及社交,加班、出差成为常态,下班后只想瘫在沙发上休息,根本没有精力去参加社交活动也没时间谈恋爱。

春节放假回家,正好有时间去相亲,说不定能遇到合适的。于是,他们对相亲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不过,相亲的人多了,结婚的人却并不见涨。

春节结婚

在记忆中,曾经的春节,除了走亲访友、拜年团聚,参加婚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据相关数据统计,过去在春节假期结婚的人数占全年结婚总数的比例相当可观,许多地区能达到20%~30%,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更高。

因为春节期间,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手头相对宽裕,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筹备婚礼。而参加婚礼的人,也不必绞尽脑汁想请假由头,或斟酌如何请假才更划算。

然而现在从身边的实际情况来看,曾经热闹非凡的结婚旺季,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结婚人数的减少,也让春节这个传统的喜庆节日,少了几分往日的热闹与喧嚣。

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待婚姻与人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曾经,结婚被视为人生的必由之路,是一种自然而然也必不可少的人生阶段。

可是现在,年轻一辈有了自己的想法,“婚姻”也成了人生中可有可无,没有更好的一个节点。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变得更加浮躁和功利。快餐式的社交模式,使得年轻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恋爱关系,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结婚意愿。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一代户”家庭的比例不断上升,2023年已接近50%,而多代同堂的家庭占比持续下降。

曾经人们对“丁克家庭”“不婚主义者”等群体充满质疑和不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认识到,这只是不同人对生活的不同追求,只要他们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

毕竟,幸福的定义并非只有婚姻这一种形式,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打工人返程更早

大年初三、初四,就已经有大量打工人踏上了返程之路,火车站里人头攒动,候车大厅座无虚席,检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高速公路上也是车水马龙,返乡的车流和返程的车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景象。

“牛马们”说,这都是为了生计。

有网友称:“春节回家,光给长辈的红包、给晚辈的压岁钱,再加上走亲访友买礼品,就花了将近一个达不溜。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工作压力与财务负担如影随形,许多人面临着失业、降薪的风险。打工人担心自己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工作,所以只能选择提前返程,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钱包,大家都不敢有丝毫懈怠,短暂的与家人相遇之后,就怀着不舍马不停蹄的踏上了回城路。

放炮的人变少

为环保,为大气污染,我国的春节到来之际,能否燃放烟花爆竹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关注的话题。

而每一年,希望开放放炮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一些网友在互联网上说的惊天动地,真到了能放炮时候,却不行动。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比起燃放烟花爆竹,他们更愿意和家人一起玩电子游戏、看电影,或者外出旅游,享受别样的春节时光。

而小朋友们,也是一个个的求爷爷告奶奶的要手机玩平板,有时候一玩起来,连上厕所都要忘了。

年味淡了

“年越过越没有年味。”这种对年味变淡的感受,似乎成了一种集体记忆,不分年龄、地域,很多人都感同身受,这句话几乎年年过年都会听到。

当物质不再稀缺,当颇具仪式感的人口馍被批量制作的大白馒头所取代,过年的兴奋点也随之减少。

过去,人们会亲手书写春联,用毛笔蘸着墨汁,在红纸上写下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但现在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而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却在逐渐下降。

人们不再手写春联,多的是购买成品,就连年夜饭也大多成为了预制菜。传统习俗的式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像两把利刃。

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见到,即使有,也大多是在一些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而进行的表演,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结语

当预制菜摆上神龛,当红包变成手机里的数字跳动,变的始终是形式,不变的应是血脉里的温情。

或许真正的年味,不在于是否遵循旧俗,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能在光速变迁的时代,守护好那份期待团圆的心境。

来年春节,当新事物再次冲击传统时,愿我们都能从容地说一句:形式虽改,温情长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3

云莳一

简介: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