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互证:金庸先生的名字由来与红楼梦里神神秘秘的东宫

凤凤文化 2024-06-08 13:33:36

红楼梦的秘密其实在上世纪中叶已经基本上全部破解。

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小说,也是极其精细的古典名著。由于作者和增删者刻意通过匪夷所思和鬼斧神工的手法掩盖其核心秘密,这个核心秘密涉及到大明王朝皇室后裔的末世生存和与皇室有关的举世罕有的不伦丑闻,因此数百年来真正读懂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再复杂的谜题也有人破解。

文学史上再复杂的作品都有人看懂,金庸先生在上世纪中叶前后就几乎破解了红楼梦的全部秘密,但是他没有像那些低水平的红学家一样反反复复去书写红楼梦解读之类的作品,不然他就会被无数的红学家、伪红学家、红迷和伪红迷围攻,他利用红楼梦的全部秘密和写作手法,独创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其中十二部长篇小说对应第五回判词里的金陵十二金钗,三部中短篇小说对应其他三个副钗。金庸先生能够破解红楼梦秘密还有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祖上曾经和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他们属于一个团队,深知红楼梦真事的内情,更加重要的是他家里藏有一部红楼梦全本兼真本。

金庸先生借鉴了红楼梦的几乎所有表现手法,十五部武侠小说里的许多人的名字,许多地方的名字都来自红楼梦,那些名字里藏着红楼梦的文本秘密。金庸先生化文为武,化武为侠,结合他自己早年阅读武侠小说的经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这些转化当然还包括化女为男,化男为女,化真为假,化假为真,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化贵为贱,化贱为贵,化尊为卑,化卑为尊,化敌为友,化友为敌,化悲为喜,化喜为悲,化正为邪,化邪为正,化美为丑,化丑为美,化善为恶,化恶为善,化忠为奸,化奸为忠,化有为无,化无为有,化南为北,化北为南,化内为外,化外为内,化僧为俗,化俗为僧……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生于海宁的名门世家查家。海宁自古有文脉,金庸的海宁查家,则是这条文脉中显赫的一环,康熙曾为查家祠堂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查家重气节,有侠气, 公元1955年金庸在他刚完成了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头,还缺一个笔名,于是他把姓名最后一个镛字一分为二,是为金庸这就是金庸名的由来。

金庸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还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和融合上。一般人以为的金庸笔名背后承载着作者的艺术追求和文学理想,和他以前的那些笔名“姚馥兰”、“林欢”、“查理”出处来源一样展现了金庸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的形象。金庸先生通过其武侠小说,将儒、道、佛学思想融会贯通,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

其实如此理解就错了。这里的金庸是典型的红楼梦组字法,金庸先生的名字来自红楼梦的怀古诗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红楼梦的解读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无解,那就是贾元春和皇帝居住的东宫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个谜。一般人总以为皇宫和东宫在一起,或者东宫在皇宫内,其实错了。东宫和皇宫不但不在一起,而且举例很远。东宫和皇宫不在一起在贾元春获封贤德妃的时候提及了。贾元春以女史身份得到皇帝宠爱,贾府人员倒惴惴不安,也是红楼梦的一个谜团,原文如下:

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贾母等听了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显然这里明显指出来皇宫和东宫不在一起,根据前面的解密,红楼梦里的都城是洛阳,这里的洛阳根据大荒经而来,大荒经是山海经的部分,山海经指的是位于中原盆地的洛阳,红楼梦的都城指向洛阳还有芙蓉女儿诔和文本里上百位诗人的佐证,这里不一一赘述了。如果红楼梦里的都城指的是洛阳,那么东宫只能是金墉城。

我们先来看看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王朝的都城遗址,也就是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洛阳城内的西北角, 有著名的金墉城遗址。《太平御览》:“洛阳城内西北角有金墉城。”《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洛阳县条 :“金墉城,故洛阳城西北隅也,魏明帝筑。”据记载可知金墉城始建于曹魏,是魏明帝曹叡仿效其祖父曹操在洛都的西北部修筑 的。这里背靠邙山,南依皇城,地势高亢而险要, 城垣宽厚而坚实, 偏处城角一隅, 俯瞰全城,在防卫上是全城的制高点, 易守难攻, 军事作用极为明显。

金墉城东有含春门,北有退门,南有乾光门,且“夹 建两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为御路”。城上四面列观, 五十步一睥睨, 百步一楼橹。屋台置一钟以和漏鼓。“连 庑涵荫,墉比广榭”, “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如有云也”,足见当年金墉城是极为豪华峻丽的。金墉城在经过修缮后成为帝后巡幸避暑的别宫,在文献中也直呼其为金墉宫。北魏之后,侯景等于大统四年围独孤信于金墉城,“悉烧洛阳内外宫寺民居, 存者什二三”。再后来, 高欢攻金墉城,“毁金墉而还”。直到贞观六年(632)原来的金墉城才最终废弃。

魏明帝修筑此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屏障宫城, 避险防乱, 安身立命, 然而金墉城却很少发挥这种作用。在建成后的岁月里,它更多的是作为废主弃后幽禁之地或帝王暂居游幸的离宫别院,在朝代更迭替换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据《水经注》记载:“谷水又东迳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筑之,谓之金墉城。谷水迳洛阳小城北,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结以为垒,号洛阳垒。”其中金墉城就是这三座小城。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有:“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考古已经证明,在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部,确实存在着一处南北相连的三座小城,说明金墉城的有关记载是正确的。金墉城的得名,我们认为应当与后文提及传说中的“天墉城”和其上有积金与金台玉楼有关。金庸先生的名字其实来自金墉城。

金墉城从建立那天起就经历了重重磨难,五胡乱华时期,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金墉城,在此展开一系列激战:

公元325年,刘曜派遣大将刘岳猛攻金墉城,与后赵大将石生展开激战。

公元328年,刘曜亲率主力再次进攻金墉城,石勒也披挂上阵,两个少数民族匈奴和羯族建立的政权在此展开血战,最终刘曜战败,宣告前赵政权覆灭。

公元355年,东晋大将恒温第二次北伐,止步于金墉城。

公元364年,慕容一族崛起北方,经过血战,击败东晋,夺取金墉城。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大败燕军,占领金墉城这一军事要塞。

作为当时的“河南四镇”之一,金墉城在前秦、东晋、北魏的版图上来回摇摆。军事价值得到了凸显,但反复争夺的背后,是河洛大地硝烟四起、战火不断的惨剧。这样的改朝换代的历史悲剧一直延续到大明王朝的末世。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0 阅读:2

凤凤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