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练习过的八段锦至少有十多种,但以胡海牙八段锦最为顺手。
并且,经过多年研究,我将胡海牙八段锦改为三级功法,其实变化了不少内容,和原版有一定差异。我将初级功法用于入门者培训,效果非常好。
我学习过的易筋经版本也不少,但最喜欢周潜川版易筋经。
神奇的是,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两者竟然有相通之处,特别是胡海牙八段锦“双手托天”和易筋经韦陀三式练法,两者甚至几乎可以互换,也可以相互补充。
一、胡海牙八段锦“双手托天”起式和“韦陀献杵”第一式1. 胡海牙八段锦起式为:肩宽微屈膝抱球桩;
此方法借助了太极拳桩功,目的是进入松沉和稳定状态。
2. 易筋经起式:肩宽直立和掌。
易筋经起式基本为此合十掌法,目的是为了进入“定心息气,身体立定”状态。
两者虽然姿势不同,但目的几乎一致:身体稳定,心息平和。
不同在于,两者一为桩功,一为站立姿势。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可以互换,或者相互补充。
譬如,练习八段锦,也可以直立练习,不必站桩,此时,两手则可采取合十,或者两手似抱非抱轻松放于膻中穴外一拳距离。
反过来,易筋经练法用桩功起式的方法太多了,少林易筋经版本,周守儒记载“半身图说”有太多以桩功起式练法。
二、胡海牙八段锦“双手托天”抬掌和易筋经第二式“横担降魔杵”1. 胡海牙八段锦“双手托天”抬掌练法:
胡海牙先生原版讲两手掌心向上从腹抬到顶门,再翻掌上托。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其简化为托到肩平或下巴位置翻掌,这是让初学者把握松沉味。
2. 周潜川先生“横担降魔杵”练法:
周潜川韦陀献杵第二式顺着两手合掌势,两掌向前再顺势左右划水一样展开,与肩平,掌心向下。
注意,周先生增加了同时,两脚脚跟抬起。
脚跟抬起非常妙,学习者可认真体会。
我在教内家八段锦时,也将两手抬掌过程中,要求身体逐渐上升,好像脚跟要抬起,但又不抬起。这其实和周先生“横担降魔杵”之意劲类似。
三、胡海牙八段锦“双手托天”掌托天和易筋经第三式“掌托天门”1. 胡海牙八段锦“双手托天”练法:
从顶门翻掌,用暗劲上顶一直到两臂伸直。
实际教学中,我不强调两臂伸直。因为初学者两臂一伸直就会僵硬,微微弯曲似直非直反而更容易把握用劲和放松的关系。
但我会要求,两脚跟必须不能用力,好像被拔了起来,身体也被拉伸起来。
2. 周先生“掌托天门”练法:
周先生“掌托天门”练法与一般版本不同:两掌顺左右平肩向下之势,向上画弧,慢慢变成掌心向上,但其实是斜向上,两手指微微接触,掌背对天门(前发际线内两寸)。所以,这个托天不是竖立向天,而是向前倾斜的,两臂虽然伸直,但不是常见版本中向上伸直,因此两臂必然是微微弯曲的。两臂贴两耳,但不需要夹紧两耳。
巧妙的是,我在教胡海牙八段锦双手托天时,要求几乎与此一致,不要求两掌垂直向天,自然为主,因此必然是微微前倾的。
对于脚跟的要求,与周先生“掌托天门”要求类似,只是不需要脚跟明显离地。
四、总结朋友们!
这两者对比完后,我们会发现,这两者几乎可以互换了,特别是八段锦“托天”的过程和易筋经“掌托天门”几乎一致。
两者也可以是一种补充:
八段锦双手托天基本上是从胸腹向上,再从两侧向下:这是从内向外的圆;
易筋经,从两侧平举向上画圆,可从两侧落下,也可从胸腹落下:这是从外向内的圆。
如果只练“双手托天”和韦陀献杵三式,那不是两个圆吗?
简直神妙极了。
卫昌国学
2025年1月
于成都七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