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来临时,6个早期症状,哪怕出现一个也要尽早检查!

半莲谈健康 2025-04-10 10:19:18

45岁的老许,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常常熬夜加班,饮食也不规律,大吃大喝成了常态,体重也逐渐增加。他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底子好,这些不良习惯没什么大不了。

然而,有一天,老许在上厕所时发现大便带血,起初他没太在意,以为只是上火了。但几天后,出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他这才慌了神,赶紧去医院检查。结果却如晴天霹雳,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大肠癌。

医生惋惜地说:“你这种肥胖人士,应该早点做肠镜检查,早点发现肠息肉,切掉就不会恶化成癌症了。”老许这才意识到,自己对健康的忽视,已经酿成了大错。如果早点重视体检,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

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肠息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起着重要作用。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长期缺乏运动、过度饮酒和吸烟也会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肠息肉的形成。

此外,炎症因素也不可忽视,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肠息肉。遗传因素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家族中有肠息肉或结直肠癌病史的人,患肠息肉的风险更高。

此外,微量元素缺乏,如叶酸、钙、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促进肠细胞过度生长,从而引发肠息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肠息肉的形成。

肠息肉什么情况下会发展成癌症?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隆起的“肉疙瘩”,大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但部分息肉(如腺瘤性息肉)有癌变的风险。肠息肉发展成癌症的过程通常需要5 - 15年,但某些情况下,癌变的速度可能会加快。以下几种情况需要特别警惕:

1. 息肉类型: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主要类型,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率高达30% - 40%。相比之下,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较小。

2. 息肉大小:息肉的直径越大,癌变风险越高。一般来说,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尤其是超过2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3. 息肉数量:多发性息肉比单发性息肉更容易癌变。如果肠道内有多处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需要格外注意。

4. 年龄因素: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上人群的肠息肉检出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癌变风险也会增加。

5.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肠息肉或结直肠癌病史,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等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患肠息肉和肠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6. 其他因素:长期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肠息肉癌变的风险。

肠息肉来临时,6个早期症状

肠息肉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很多人忽视它的原因。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症状:

1. 便血或黑便:这是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无痛性便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便血可能是由于息肉表面血管破裂所致,血液可能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

2.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或大便形状变细。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息肉阻塞肠道或刺激肠道黏膜所致。

3. 腹痛或腹部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歇性腹痛,尤其是在排便时。如果息肉较大或引起肠套叠,腹痛可能会更加明显。

4. 体重下降:如果肠息肉已经癌变,可能会导致体重无故下降。这是因为癌细胞消耗了身体的能量。

5. 黏液便:大便中带有黏液,可能是肠息肉刺激肠道分泌增加所致。

6. 贫血症状:如果息肉长期出血,可能会导致慢性失血,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易疲劳等。

1 阅读: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