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上将专治不服霸气划出一条直线禁区,71年来韩军从不敢冒犯

梅傲雪凌霜 2025-02-22 17:38:27

1953年7月份,回头瞅瞅,那时候朝鲜半岛那边算是消停得差不多了。战争的风波基本上平了,谈判也进行得七七八八,就差韩国总统李承晚大笔一挥,签个字的事儿了。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其实暗潮涌动。一位初到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兵团司令,瞅准了志司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突然间发起了一场让美军惊愕、彭总意外、李承晚震惊的大仗。你知道那事儿有多让人惊叹吗?你去瞅瞅,现在都71年过去了,瞧瞧那条坑洼不平的朝韩边界线,那道痕迹还在那儿呢,就像是从老早老早以前留下来的石刻一样,时间越久,感觉越明显。一、杨勇刚刚好搭上了最后一班车杨勇是“三杨”上将里的最后一位大佬,也是我军里兵团司令级别的厉害人物,还是最后一个去朝鲜的。

说起来这事儿真有点儿让人惋惜。在我军里,那些兵团司令级别的大佬们,像邓华(他管的是十三兵团)、韩先楚(同样在十三兵团)、杨得志(十九兵团的领头人)、宋时轮(九兵团的指挥官)、还有三兵团的副司令王近山、二十兵团的杨成武以及代理司令郑维山,他们都曾亲自跑到朝鲜去指挥兵团打仗。另外,陈赓(他是志愿军副司令员,还兼着三兵团司令员的位子)、王建安和许世友,他们也当过兵团司令员,不过那时候没赶上打仗。这些兵团司令啊,每个人带兵打仗都有自己的一套。跟其他人比起来,杨勇的指挥风格可能不是特别突出,但他既果断又沉稳,还特有底气,特别擅长掌控全局,指挥起来也是细致入微。要是抗美援朝一开始他就上了前线,说不定能和韩先楚、郑维山一样,各有各的精彩表现呢。杨勇在军队里一路升迁,先在中野、二野当过七纵和一纵的司令员,到了1949年2月,他又成了五兵团的司令员。那时候,前线将领们正在朝鲜打得火热,杨勇呢,则从贵州的一把手位置被调到了南京军事学院去进修。没多久,他就在学院里当上了高级速成系主任。这么多高级将领里,就偏偏选了他来当系主任,这足以说明刘伯承对杨勇是有多么看重。1953年春天4月份,杨勇在当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的校长时,突然接到任务要去朝鲜。他得去接郑维山的班,成为第二十兵团的司令员。1953年夏天,正好是夏季反击战的第二阶段,杨勇到了朝鲜后,并没有急着接手,而是让郑维山继续带着大家打仗,一直到第二阶段打完。在第三阶段战斗还没开始前,杨勇还想让郑维山再多留一阵,继续指挥。但郑维山已经不再是当年在晋察冀那个直肠子的他了,现在很懂人情世故,他坚决不肯,硬是把指挥权给交了出去。郑维山在第二阶段的表现真是出色,他指挥三千人在战场上悄悄埋伏,结果把韩军搞得晕头转向。然而,郑维山战前立下的壮志——将金城突出部一举消灭,最终并未如愿以偿。大家瞅瞅朝鲜半岛的地图啊,朝鲜和韩国那条分界线,可不是顺着三八线直溜溜地过去的,它是弯弯曲曲的,跟狗牙似的交错着。你瞧,朝鲜那边有一小块地儿在三八线南边,韩国呢,也有一片在三八线北边。这分界线大体上是跟着朝鲜中部那山脉走的,实实在在显示了第五次战役后,两边敌人的防御线是怎么摆的。

在金城那边,韩军有个阵地朝北伸得老远,都快插到志愿军里头去了,这事儿让郑维山心里头一直别扭得很。他就琢磨着,在第二阶段反击战的时候,得想办法把这个伸出来的部分给摆平了。然而,受限于实力、地形等多种因素,那个目标终究没能达成。杨勇一接手指挥,立马就被那个凸出来的地方给吸引住了,他还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大馒头”。怎么把这个“大馒头”给啃下来,就成了杨勇心里一直惦记着的大事。咱们想不想打是一回事,可关键问题是,咱们现在条件够不够啊?郑维山那时候遇到的难题可不少:他面临的挑战一个接一个,没有丝毫减少。困难就像是一座座大山,挡在他的面前,让他不得不一一去克服。无论是环境上的艰苦,还是任务上的繁重,都让他倍感压力。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往直前,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每一个难题。可以说,郑维山那时候的日子并不容易,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后勤物资跟着部队往前推,要是跟不上,那就还是老样子,跟礼拜天的例行公事一样,没啥进展。2. 关于兵力不够的问题,其实不是说志愿军人少不够用。咱们在朝鲜已经有上百万大军了,但问题是不敢一下子全用上。你看,第四次、第五次战役时,美军打咱们防反,咱们损失可大了,吃了大亏,也长了记性。前线有五个军打仗,那后面至少还得备着三个军以防万一。要说打破韩军的一线阵地,那倒不难,难的是怎么样能迅速把后面的兵力调上来,扩大打击的范围和深度。3.谈判眼看就要成功了,中朝联司和咱们国内都不打算再把战争规模继续扩大了。这可咋办呢?难道就任凭这个“馒头”一直这么待着?二、一场声势浩大的回击行动这次,咱们说的是一场规模相当大的回击战。真的,那场面,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战斗,更是一次全力以赴的反击,让人看得那叫一个过瘾。参与的人数众多,气势汹汹,就像是积蓄已久的力量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在这场战斗中证明自己,展现出真正的实力。战斗一开始,那场面就失控了。大家奋勇向前,毫不畏惧,就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直接冲向了对方。那种拼搏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规模宏大的回击行动就这样展开了。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为了胜利而战,为了荣誉而战。这场战斗,不仅考验了大家的实力,更考验了大家的勇气和决心。总的来说,这场回击行动真的是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展现出了大家的团结和勇气,更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真的,有时候,一场战斗就能改变一切,让人看到新的曙光。这完全不符合杨勇平时的作风。姓杨的上将总共有四位,但大家常常只提到“三杨”。这三位上将啊,每个人都有自己了不起的本事,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意志力特别强,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就一定会坚持到底,完成使命。这不仅仅是关乎脸面的事儿。军人想事儿时,一方面得听政治指挥,但另一方面,军事上的底线也绝对不能丢。金城那地方凸出来,可不光是让中朝联军头疼,从打仗的角度来看,它对两边都威胁挺大。和谈能不能成,关键还得看战场上怎么斗。要是李承晚心里不服,突然又往北冲,那可咋整?杨勇根据这个情况,带头搞了个反击计划,主要就是想把那块凸出来的地方给削平了,让战线变得平平整整,更有力量。彭总仔细看了方案后,觉得特别棒,他让在朝鲜打仗的志愿军司令部再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把战役搞得更大些。于是,代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杨得志还有参谋长李达,他们一起给20兵团下了命令,说把那块突出来的地方摆平后,还可以再往前推进一些。不光得把馒头吃完,还得朝南边那家伙那儿狠狠咬下一块肉来。很对杨勇的口味。为了确保战斗胜利,志司作出了决定,不光让20兵团的60、67、68军上阵,还把24军和54军也加进了主攻队伍里。24军呢,还算幸运,9兵团继续带着它;但54军就直接归20兵团指挥了。对面韩军那边,一共有五个师的兵力呢,其中包括他们最厉害的首都师,还有韩3师、5师、6师和8师,加起来大概有6万多号人。要是再加上二线守备的那些兵力,总数能有8万7千人左右。咱们这边五个军,加起来总共有24万多人,人数上是对方的2.8倍,优势很明显。

说到火力,咱们军队的炮,不管啥口径,数量上比韩军稍微多点儿,大概是1.5比1的比例。不过,火力不够强劲这个问题,还是老样子存在。行家一眼就能瞧出门道来,特别是在打大战的时候,炮的口径大小和射程远近那可太关键了。要是比起重火力来,咱们军队的短板挺明显的:韩军那边有378门轻榴弹炮,而我们这边呢,只有194门,算下来大概就是他们快两倍于我们了,比例大约是1.94比1。韩军那边有重榴弹炮234门,咱们这边只有35门,比例大概是七比一。要是再加上美军支援的72门,这差距就更大了,直接变成了九比一。说到坦克,韩军加上美军总共有242辆,而我们这边只有15辆,这比例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就是16比1啊。根本没法比嘛。战役一开始,咱们就发现火力不够真是个大问题,进攻的速度直接被拖慢了。当时,志愿军3兵团的头儿许世友,心里头直犯嘀咕,生怕这场仗打不顺手,就劝杨勇说,要不咱再多磨磨刀,或者改改打法,小打小闹算了。可杨勇是个倔脾气,愣是不听。俩人的分歧一路闹到了志司那里,志司一看,行,那你们就别争了,都来前线瞧瞧,到底是个啥情况。于是,志司就喊上了许世友、杜义德这些兵团的大佬们,一块儿来观战。这下子,杨勇可真是觉得压力山大了。这场战斗的门道,跟第二阶段的反攻打法可不一样。第二阶段嘛,说白了就是讲究战术,专门挑那些重要的地方下手,主要打的是营以下的敌军。这时候,就得看咱们军以下部队的战术水平如何了。现在情况变了,20军团直接统领着四个军,其中一个军还负责协同作战,总共24万人,这规模可真不小。身为兵团司令的杨勇,虽然不一定非得去操心什么阵前潜伏啊,或者炮兵多次假攻来引诱敌人开火的那些战术(那可是郑维山的拿手好戏),但要是了,那仗肯定能打得更漂亮,就像是给好事再添点彩头,让胜利的滋味更甜。但指挥大军打仗时,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儿得考虑,比如说:1. 得好好规划一下,让每个军都明确自己的攻击对象。2. 得当地展现出进攻和扩展的力度。3.要想方设法地把各军的战斗协作搞顺畅,特别是得照顾好那些像24军这样不属于同一个兵团的部队,还有被拆分成三部分的54军,确保他们都能配合得好。说实在的,54军原本是属于四野的部队,和同样来自华北的60、67、68军没啥直接关系。这次战斗中,54军的一个师被派去归67军指挥打中路,另一个师则归68军指挥打西路,剩下那个师留在兵团部当总预备队。这事儿让54军的军长丁盛挺不满的,他还抱怨说杨勇这是在搞华北的小圈子。结果,这话被兵团政委王平听见了,狠狠地把丁盛批评了一顿。4.说说炮兵部队和主要负责进攻的部队之间怎么配合的事儿。5. 说说打仗时后勤怎么补给的问题。6. 得赶紧变着法儿调整攻防。你看第五次战役的第二、三阶段,咱们损失可不小,主要就是因为兵团那边没跟上节奏,进攻没打好,防守又慢吞吞的,部队都乱套了。杨勇在指挥战斗时,跟在国内时不一样了,他直接让兵团参谋长萧文玖来定战斗计划。说起打仗的决心,那可不只是下个命令那么简单,它得包括从准备打仗到真正动手的整个安排。这中间得搞清楚每个部队在哪里、往哪儿冲、兵力怎么分、怎么互相配合、后勤怎么保障、通信指挥怎么顺畅、还得搞哪些工程作业等等。这些都得心里有数,比单单下个作战命令可要复杂多了。参谋长萧文玖表示自己没办法干那活儿,杨勇立刻拉下脸来说:“你是参谋长啊,这事儿就得你来负责,得赶紧把它拟出来。”萧文玖是个老红军,文化程度不高,哪里会搞这些文字活,这些事儿平时都是作战处长来弄的。争论了好久,最后还是政委王平出来调解,说还是让作战处长王树梁来写吧。有些人写人物传记时,对军事一窍不通,居然瞎写说让萧文玖去起草战斗指令。其实啊,战斗指令只是作战计划里的一个小环节,挺简单的。就算参谋长文化程度不高,写几句简单的话也是没问题的,哪用得着别人代劳。为啥我们要特意提到这个小地方呢?这就是大规模部队打仗的一种标准做法。为啥解放战争时好多仗打着打着就跟最初的计划不一样了呢?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那时候兵团或者野战军的领导层对制定作战计划不太上心。说白了,就是下面的指挥打仗的人大多没读过多少书,看不懂那些复杂的计划,也不愿意去看。说起打仗来,就只是说个大概,比如啥时候、在哪儿、打谁,但对于怎么具体指挥、怎么协同作战,就没什么细致安排了。幸亏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咋地,两边都乱成一团,不过到头来,咱们军队还是能够取得胜利。到了朝鲜,情况还会是这样吗?当然不行啦。大规模打仗这事儿,全得靠战前的周密准备、细致的安排和精确的控制。光是指挥员随便说几句,或者写几行字的命令就想搞定全程,那简直就是去送命嘛。三、强行抹平那些凸起的地方战前那些周到又扎实的准备工作,给20兵团的进攻铺平了道路,打下了牢靠的基础。1953年7月13日那天,打了一整天,20兵团的三个主攻方向都顺利达成了初步任务。他们成功打破了韩军的防线,把那10公里长的突出地带给抹平了。韩军那几个号称厉害的部队,像首都师、第3师、第6师,都被打得七零八落。李承晚在之前的反击战后,这回又被志愿军给狠狠教训了一顿。大家耳熟能详的战斗故事,比如突袭白虎团、活捉韩国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干掉机甲团团长这些,其实都发生在西路68军的冲锋陷阵里。还得说一下,杨勇还是一口咬定要用穿插战术。之前,美军从防守快速转为进攻,让我军的多次穿插战术都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时甚至因为深入到敌军后方而吃了大亏。所以,从第四次战役开始,我们就很少再冒险使用穿插战术了。开战前,大家都在琢磨怎么打,不少人觉得得稳扎稳打,一步步往南逼近。杨勇呢,他部分采纳了大家的看法,不过他还是安排了穿插战术,没动用到团级以上的大部队,就派了68军的203师609团一个加强营,让他们去执行这个灵活的穿插任务。他们没有直接复制国内的战术,切断敌人的退路,而是选择从敌人的前线阵地中穿插过去,直击要害,展开突袭。结果,他们一下子就成功了,干掉了首都师的第1团,就是那个白虎团,还歼灭了美军第555榴弹营的大部分兵力。一个排的兵力,竟然达到了一个团都难以实现的效果。这就是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没有大智慧的人可做不来。杨勇在南京军事学院可真是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一开始的三路进攻部队大体上都打赢了,杨勇照着志司的指示,接着安排更深入的突击,把攻击范围往金城以南扩展。

可咱们没掌握制空权,美军空军老是不停地轰炸咱们的后方交通线,炮兵弹药跟不上趟,光靠轻火力根本打不出啥大动静。杨勇一看情况不对,就没再硬拼,稍微打了打就停手了,没再继续往南推进。战前定的两个目标,咱们是达到了,吃了块“馒头”,把战线给抹平了,但想再往南狠狠来一下子,却没能成功。邓华事后反思道,要是当初能早点调两个军的兵力南下,深入作战,那战果绝对比现在好得多。说实话,杨勇当时只派了差不多4个师往南走。杨勇心里最犯嘀咕的是,韩军部队撤得太快,咱们还没能一口气吃掉他们一个整师。再加上,后面的美军已经集结完毕,咱们可不能稀里糊涂地往南冲。这个想法有点谨慎,不过对稳住咱们现有的地盘真的很有帮助。60军的180师,在副军长王诚汉的带领下,一路往南猛冲,冲得比其他部队都要远。当他们发现美军和韩军开始反击时,180师的战士们心里早就有数了,因为他们已经无数次在脑海里预演过撤退的计划。所以,一接到撤退的命令,大家立马就行动起来,动作快、准、稳。按照计划,先是伤员撤退,然后是部队,炮兵走在步兵前面,整个撤退过程井然有序,大家都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阵地。180师的将士们通过真抓实干,把第五次战役留下的不光彩一页给翻篇了。美军和韩军对金城突出部的失守心有不甘,眼看谈判就要敲定最终协议,实际的控制线马上就要变成协议上的军事分隔线了,所以他们马上进行了反击。不过,杨勇那边早就严阵以待了。韩军攻了将近十天,在山脚下丢下了好几千条命,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撤退。到现在,金城突出部那块地方,原来朝北凸出的弯弯曲曲,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条直线,之后也一直保持着这样。在金城以南的那场反击战中,我军总共干掉了78005名敌人,战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抓到的俘虏才3395人,而且这些人里很多都是恨意满满的韩国士兵,剩下的绝大部分敌人都是被打死了或者受伤了。根据志司的统计结果,这次战斗咱们干掉的敌人数量,就差一点点没赶上第五次战役那会儿的8.2万,算是咱们主动出击打的仗里面,战绩第二好的一次了。7月27号那天,停战协议正式签了字。从那一刻起,朝鲜全境的所有战斗都彻底结束了。彭总心里其实不太服气,想着如果照着金城以南这种打法,继续打个两年,那美国佬还不得乖乖地被咱们赶出半岛啊!虽然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承认,杨勇开辟的那条军事防线,让韩军71年来都没敢再越雷池一步。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