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拒绝西方科技先进,是因傲慢自大?背后有你不知道的事

日知录吖 2024-10-29 14:20:44

道光年间,清朝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鸦片战争的爆发,让大清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

这场战争,不仅让大清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更让大清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场战争中,大清军队的腐朽和落后暴露无遗。他们使用的武器,依然是那些陈旧的刀枪剑戟,根本无法与西方列强的火枪大炮相抗衡。

这使得大清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清朝国门洞开,被迫开放。其实,这样的隐患早在乾隆年间的埋下了。

1792年,一支挂着“狮子号”大旗的舰队,犹如海上蛟龙,破浪而来,一路颠簸,历时近一年,终于抵达了承德避暑山庄。

这英国使团,犹如远道而来的“奇珍异兽”,引得大清官员们纷纷侧目。

乾隆爷一听,心中暗自思量:这英国佬竟如此给面子,不远万里来给我祝寿,我若不盛情款待,岂不显得我大清小气?

于是,乾隆爷下令,给英国使团的待遇必须超标,不仅要让他们住得舒服,吃得满意,还得让他们感受到大清的热情与友好。

这场面,真可谓是“宾至如归”,让那些小国国王们看了都眼红不已。

然而,乾隆爷心中却也有几分忐忑。毕竟,他老人家也听说过英国佬的那些“海盗”行为,生怕他们来者不善,心怀不轨。于是,他暗中下令,沿海各省要加强戒备,以防万一。

到了万寿庆典那天,各国使臣都规规矩矩地行了叩首礼,唯独英国使团的马嘎尔尼老兄,死活不肯跪下去,只肯单膝下跪。

这一下可把在场的文武百官给惊呆了,心想:这英国佬也太嚣张了吧!竟敢在大清的皇宫里如此无礼!

可乾隆爷呢,他老人家表面上倒是挺淡定,心里其实早就炸开了锅。

他琢磨着:这英国佬是不是故意的?想挑战我的权威?不行,我得想个法子治治他。可乾隆爷试了好几种方法,愣是没能让马嘎尔尼就范。

到了庆典上,各国使臣都规规矩矩地行了礼,只有马嘎尔尼一个人单膝跪地,显得格外扎眼。

乾隆爷只好装作啥也没看见,还笑眯眯地把马嘎尔尼叫到身边,赐了杯酒,跟他聊起了家常。这场面,真可谓是“忍辱负重”,乾隆爷为了大清的颜面,可真是豁出去了。

而那些英国佬带来的机械和科学仪器呢,都被乾隆爷摆在了圆明园里,供官员们参观。

这些官员们一看,心里那个震撼啊,简直就像是被雷劈了一样。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先进的东西,心中不禁暗自感叹:这英国佬真是“藏龙卧虎”,不可小觑啊!

可他们表面上还得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生怕被英国佬看出自己国家的底细。

乾隆爷呢,他老人家其实也挺好奇这些玩意儿是咋回事,可他又不好意思直接问。

于是,他老人家就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到圆明园去瞧了两眼。

可惜啊,他老人家没听懂英国佬的解释,那些先进武器的科学力量对他来说就像天书一样难懂。

要是当时乾隆爷能听懂那些讲解,说不定他老人家就能意识到大清国的不足,从而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可惜啊,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乾隆爷的这一决定,不仅让大清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也让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马嘎尔尼一看乾隆爷这架势,心里也明白了个大概。他知道,这买卖是谈不成了,可他也不想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

毕竟,这趟生意要是黄了,那损失可就大了。于是,他就琢磨着,能不能再跟乾隆爷商量商量,哪怕有一丝缓和的可能也得试试啊。

可乾隆爷呢,他老人家已经被英国佬的科技实力给吓到了,知道自己家的底细实在是赶不上人家。

于是,他老人家就决定,还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吧,免得被人家笑话。他就颁发了“闭关锁国”的圣旨,将国门关得更紧了,连只蚊子都别想飞进来。

送英国佬走的时候,乾隆爷还是挺给面子的,派了水陆两军列队送行,那场面,真可谓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可英国佬一看清朝战船上的士兵,炮孔里连个炮弹都没有,心里那个乐啊,心想:就这水平,还跟我们谈条件?真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啊!

马嘎尔尼一看这架势,心中暗自思量:这大清国,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他明白,这买卖是彻底谈不成了,只好带着遗憾和失望,踏上了归途。

这场中英之间的“科技交锋”,最终以乾隆爷的“闭关锁国”告终。

虽然乾隆爷心中也有几分不甘和无奈,但他还是选择了保守和封闭。他害怕外界的新事物会冲击到大清的稳定和传统,于是选择了“固步自封”,将大清国紧紧地包裹在了一层厚厚的茧壳之中。

这场“科技盛宴”虽然没能改变历史的大局,但它却给大清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固步自封,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乾隆爷的这一决定,虽然出于对大清的维护和保护,但却也让他失去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他错过了了解西方文明、学习先进技术的最佳时机,从而让大清国在未来的发展中陷入了被动和落后的境地。

这场“科技交锋”也让我们看到了乾隆爷的另一面。他既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会害怕、会犹豫的普通人。

他既想保持大清的威严和地位,又担心被外界的新事物所冲击。这种矛盾的心理,也许正是他最终做出“闭关锁国”决定的原因之一吧。

这场中英之间的“科技交锋”虽然只是一段历史的小插曲,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后来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大清朝野上下震惊不已。他们开始意识到,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经走到了尽头。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学习西方,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然而,这一呼声却遭到了许多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学习西方就是背叛祖宗,就是放弃大清的传统文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阻挡而停下。在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走出国门,实地考察西方的科技与文化。他们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带回国内,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先驱者的努力下,大清开始逐渐摆脱闭关锁国的束缚,走上了开放的道路。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万千。

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曾经给大清带来了短暂的安宁和稳定,但长远来看,却使中国错失了与世界接轨的最佳时机。

而当我们勇敢地走出国门,拥抱世界时,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如此广阔。

0 阅读:5

日知录吖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