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统一为啥不长久?司马家族用行动告诉世人,自作孽不可活

日知录吖 2024-10-23 14:06:27

西晋,这个曾经短暂而辉煌的王朝,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从司马懿的篡权开始,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再到西晋的迅速崩溃,整个司马家族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活生生的“自作孽不可活”的写照。

想当年,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司马懿早已作古,曹魏的大权已经落入了他的儿子司马师手中。

这司马师也是个狠角色,直接废掉了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看上去就像是个天生的好皇帝。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一场“天子喋血街头”的戏码,让人瞠目结舌,不足20岁的天子,光天化日之下,惨死在了司马家族手中。

这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到曹魏时期,可是头一遭啊!

这事儿对洛阳百姓和司马家族的卫队冲击太大了。

原来,只要有权有势、兵强马壮,高高在上的天子也是可以被杀死的。原来,“忠君爱国”也是可以不遵守的。

在古代中国,君主制是主要的政治体制,因此“忠君”成为了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国家观念相对较弱,个人的忠诚往往更多地体现在对君主的忠诚上。

这种思想转变,无声无息却又迅猛异常。司马昭事后虽然诛杀了成济三族,想把罪责推到他们身上,但根本无济于事。

人们心中的理念已经开始崩塌了。从这一刻起,人心散了,司马家族就算最终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他们也知道自己是没脸再跟臣子们提“忠”字的。

不得已之下,司马家族只能提出以“孝”为治国理念,达到“能孝必忠”的局面。

可是,这可能吗?

自古以来,无数历史证明,孝子和忠臣并不是画等号的关系。司马家族妄图通过推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来让臣子对其效忠,简直是痴人说梦。

当然,司马家族的人也知道单靠一个“孝”未必能完全让臣子忠心,所以,在推行这个理念的同时,他们还想到了另外一招——每逢大事,疯狂的赏赐,把各路权贵都捆绑在司马家的战车上。

比如那个指挥成济杀死曹髦的贾允,就从一个几百户食邑的亭侯,升级到了2950户的乡侯。

到了司马炎建立西晋时,这种情况就更加夸张了。

司马炎自己也知道,他的臣下跟他不是一条心,君臣之间猜忌十分严重。

为了防范臣子,他不得不愈加依赖同族诸侯。于是,他大肆封赏同族诸侯,甚至开始给他们封实权的王爵。

这简直就是开历史倒车啊!汉武帝当年费了好大劲才通过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权力,现在司马炎却反其道而行之。

司马炎临终时,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低能儿”司马衷,也就是晋惠帝,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就是出自他口中。

他自己傻也就罢了,可问题是他的老婆贾南风更是个狠毒且愚蠢的女人,把西晋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她先杀外戚杨骏,后又杀司马家族的两位藩王,八王之乱就此拉开帷幕,西晋的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中原大地成了羯、羌、鲜卑、匈奴随意践踏的存在。

百姓们饱受摧残,随处可见的都是战火不断。

此时的西晋,已然摇摇欲坠。

最终,在此起彼伏的反晋浪潮下,西晋的最后一支武装力量被石勒全歼。

至此,西晋再无反抗之力。刘渊之子刘聪没费多大力气就打进了洛阳,西晋的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刘聪毒杀。

至此,西晋宣告灭亡。

西晋短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上的“八王之乱”和统治集团腐朽、经济上的衰退和剥削、以及民族上的矛盾和外族入侵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迅速衰落和灭亡。

然回顾西晋从建国前至灭亡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此政权本身便存在“上梁不正下梁歪”之先天不足。

司马懿靠兵变翻身,司马师、司马昭废杀皇帝巩固地位。正所谓“前有车,后有辙”,在司马父子“示范”下,西晋上下从藩王到大臣皆明白一个事实:只要拳头硬,什么“忠君爱国”皆是空话。兵变可发,皇帝可废,甚至在有需要时亦可杀掉。

总之,只要有实力,便可为所欲为,“忠君爱国”的理念被丢在地上狠狠踩了几脚。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史记》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语。

西晋王朝之兴衰,实则乃人性贪婪与权力斗争之缩影。司马懿之老谋深算,司马昭之心狠手辣,皆为权力所驱使。而曹髦之悲壮,八王之之乱之惨烈,亦皆因权力之争而起。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西晋王朝之兴衰,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之贪婪与权力之诱惑。

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晋虽已逝去,但其留下的教训与警示,却如警钟长鸣,提醒后人勿忘历史。

2 阅读:134

日知录吖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