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结构最难。
因为变化的东西最难学。
就好比你去和别人学东西,一个师傅说一个样,就会乱套。
说笔法难学的,都是初学者。赵孟頫早就给笔法下了定义,千古不变。
学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会变的东西,学会就不容易了。
具体说一说,学笔法与学结构思维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笔法,其实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因为笔法是不变的,所以就是一个不断熟练的过程,达到精熟以后,水平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然而学结构,与学笔法的思维方法就完全不同了。
一开始,学结构和学笔法差不多,也是一个不断熟的过程。
但是后期就不一样了。
结构越熟,容易出现俗。因为太熟了,容易程序化。一个套路用到底。
这时你如果用学笔法的思维,以为结构还熟得不够,继续死磕下去。
就会出现一个死循环。
结构越熟,反而越俗!再越熟,再越俗……瓶颈出现了。
什么是俗结构?
就是结构不变化,一个套路。就像用模子印字。不管自己什么心情,写出的结构一个样。
董其昌的解决方法,最简单!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画诀》中说,字须熟后生。
具体解释一下。
学结构,一开始熟的过程,这是一个学的过程,是一个模仿的过程。
换句话说,你这时候写的是别人的字,别人的结构。
或者说,模仿的是别人在某个心情下写的字。
学结构,后一阶段“生”的过程,是一个“用”的阶段。是一个表达的阶段。脑中应该把字帖的模子扔掉,重新组织这个字的结构。
比如你现在的心情很畅快,你就可以把这个字的结构安排得松一点,舒展一点。
脑中的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钟繇的《荐季直表》结构全都扔掉。
用能表达自己当下心情的结构去表达。这就是熟后生的过程。
你学会了这种思维方法,就不会出现离了字帖就不会写字的现象。书法水平进步更快!
有时候看书友写的春联,明显是从字帖上“扒”下来的字。有的甚至是从不同人的字帖上“扒”下来的字。
不伦不类,根本没有什么贯通的气韵。这就是光知道“熟”,不知道“生”。
不论什么场合,都是字帖上那个结构,不俗才怪。
结束语:
学以致用,才是学书法的目的!
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学,而不是为了摘抄。
结构学熟了,就应该忘掉。
其实不是真的忘掉了,只是规矩熔到了你的潜意识里了,达到一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字帖就像我们学书法的拐棍,该扔的时候就得扔。开始的时候,对我们有益。突破不了,就成枷锁了。
学书法,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思维学习方法。
不能一种思维方法用到底,不然就会出现瓶颈越不过去,陷入死循环。
本文原创来自作者的公众号:毛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