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全球十大票房电影之一的时候,整个中国都为此欢呼雀跃。
这部电影的导演饺子却有些笑不出来。
在公众看来,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令人意外的事情。
票房破亿:资本追逐和创作压力何以并存电影票房过了118亿,马上进入全球前十,这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一针强心剂。
不光是电影行业,连带着餐饮、文娱消费市场都受到了提振。
央视更是每天都在报道哪吒的成功,仿佛整个国家都为之沸腾。
饺子的压力才刚刚开始。
资本的追逐和干涉成了他无法忽视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票房高自然意味着赚钱,最开心的自然是投资方。
光线传媒因为这部电影,股票市场都起飞了。
设计这个IP的一系列衍生产品、消费热点也被资本盯上,这些都需要饺子这个创作者来支撑。
但创作是需要时间的,过多的资本干预只会让饺子的压力增大,让他顾不上创作的初衷。
网上传闻《哪吒3》上映时间从2028年改到2030年,又改回到2028年,这让人怀疑是否是资方想尽快开发IP而进行的拉扯。
饺子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这种情况下,想避免压力都难吧?
对于饺子这样突然走红的导演,公众的好奇心太强了,大家都想知道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饺子的妻子、母亲、原生家庭被挖得一清二楚。
要是他生活中有任何的不完美,都会被无限放大、解读。
举个例子,可能只是随意吐个口痰,都能被说成是素质低下。
饺子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吸引着镜头,媒体甚至蹲守在他家和工作室外。
就连他上下班骑个自行车都被拍个不停。
他穿的毛衣、运动鞋都要被拿出来讨论一番。
这种高强度的公众注视,饺子笑得出来才怪呢!
况且,要是饺子让某家资本不满意或者合作谈不拢,说不定那家资本马上就会发动舆论抨击他。
就算他再努力,形象一旦被抹黑,几乎也就不可能再挽回了。
央视狂欢:哪吒现象背后的市场推力央视从元宵节开始就和疯了一样,不断报道哪吒热潮。
《共同关注》里,主持人朱广权与哪吒一起唱起了rap,《新闻联播》连播了好几天,微博上16条全是哪吒的推送,公众号也不例外,全国都在谈论哪吒。
这里要说的是,这样的火爆并不只是因为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而是因为过去两年市场上没有覆盖全年龄段的好作品。
电影市场久旱逢甘霖,大家的观影渴望被这部电影激发出来。
央视一系列的狂欢,实际上是为了增强电影消费,拉动经济内需。
我们可以套用电影里的台词:“自从你进了全球票房榜之后,咱妈就跟吃了大补丸似的,天天倍儿精神。
”但这样的热潮过去之后,全靠电影的作品质量和创作生命力继续推动,这对饺子而言无疑又是个巨大的挑战。
意外的成功:全球高票房的深层原因《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够突破全球票房前十,并非仅凭运气,这其中有着一些意外的因素。
电影本身确实有不俗的制作水平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是它成功的基础。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段时间内整个平台的电影市场都缺少能够全龄段覆盖的爆款。
观影需求在疫情之后得不到满足,积累了很长时间的期待,终于在这部电影上喷涌而出。
再者,大家也逐渐意识到,饺子和他的团队在幕后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摒除大量商业化的干预,他们专注于创作本身,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可随着成功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压力和期待。
每一步走得艰难,能够走到今天,饺子和他的团队不仅仅是幸运那么简单。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的背后,饺子作为导演的辛酸其实是这个行业里每个创作者可能都会面对的现实。
票房成功固然重要,但当资本与市场的压力逐步靠近,真正保持创作初衷就显得尤为珍贵。
希望每一个站在聚光灯下的创作者,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不被外界的杂音所扰,继续带给观众更多有意义的作品。
这不仅是饺子的故事,也是每一个认真创作的人的故事。
或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如何才能既不迷失,又能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