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的种种封锁下,我国也是凭借一己之力突破了半导体被“卡脖子”的局面,步入到世界领先行列。
然而,在芯片之外,另一个更隐蔽却更关键的领域正面临“卡脖子”风险,并且它的进口率达到了90%的地步。
这一领域的依赖程度远超芯片,并且一旦被西方“断供”,将直接冲击多个产业!
科研仪器
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的“眼睛”与“工具”,从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到量子计算突破,从癌症精准诊断到新材料研发,几乎所有重大科学成果都离不开尖端仪器的支撑。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中,许多都是依靠仪器获得的,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短板触目惊心,目前,国产科研仪器远不能满足需求,高达90%需要从国外购买,每年花费巨大,约3380亿元人民币用于进口,科研仪器成为我国进口大项之一。
质谱仪、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核心科研设备,国产占比极低,不足5%,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受制于人。
全球科研仪器市场被少数国家垄断,美国、日本、德国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前20大科研仪器厂商中,美国占8家,日本占5家,欧洲占7家,中国企业无一上榜。
这些仪器不仅是实验室的核心设备,更是产业升级的“命脉”,像冷冻电镜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神器”,单台售价高达4000万元,全球仅3家企业掌握技术,中国长期依赖进口,若遭断供,生物医药研发将陷入停滞。
过度依赖进口带来很大问题,如果国际关系紧张,关键设备无法进口,科研工作会停止,重要技术和产业发展也会受阻。
某些产业甚至可能倒闭,这并非夸大其词,比如2018年,北京大学的一台进口核磁共振仪坏了,外国公司不仅要高价维修,人工费高达23万元,还不公开技术细节,让国内专家无法仿制关键零件。
这件事发生后,提醒我们过度依赖进口存在很大隐患,这不仅会拖慢科研速度,还会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涨,而类似案例频发,逐渐暴露了依赖进口的脆弱性。
垄断
欧美日企业通过长期积累,早已形成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技术生态。以美国赛默飞为例,其产品覆盖实验室设备、分析仪器、试剂等全链条,年研发投入达65亿元,超过中国前五大仪器企业研发总和。
更棘手的是,国际科研界对仪器品牌存在“认可度壁垒”,使用非主流品牌的数据可能被质疑,导致国内机构更倾向采购进口设备。
科研仪器市场规模小、回报周期长,难以吸引资本关注,赛默飞2021年营收约63亿美元,仅为中国某中型互联网企业的零头,但其技术垄断地位却关乎国家安全。
相比之下,国内资本更青睐互联网、房地产等“快钱”领域,仪器行业年科研经费仅5.8亿元,不足芯片产业的零头。
不过我国已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科技部设立“科学仪器研发”重点专项,广东、上海等地成立专项实验室,推动国产仪器从低端向高端渗透,国产3.0T核磁共振仪已打破国外垄断,将检查费用从数千元降至千元以内。
但科研仪器国产化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精心规划,要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仪器,不能一直依赖进口。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产品。
结语
芯片断供的教训犹在眼前,科研仪器的“隐形危机”更需未雨绸缪,唯有打破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筑牢自主创新的“工具链”,中国才能在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没有自己的仪器,就像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财联社---2025.04.06:《高端科学仪器遭出口管制 国产化迎难而上|聚焦》
原文刊登于科创板日报---2025.01.16:《突发!美国拟加强两类高端科学仪器出口管制 国内市场仍以进口为主》
原文刊登于大皖新闻---2025.03.04:《全国政协委员严建文:加快高端装备制造进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