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遗憾离世,骨灰却始终下落不明

明博谈旧事 2024-10-10 10:44:52

在悠长而斑驳的历史长河中,1968年的那个冬日,似乎比往常更加沉重而阴郁,它不仅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更让一位才华横溢、心怀家国的文化巨匠——田汉,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双曾洞察世态炎凉、又满怀激情的眼睛。

这位被誉为“国歌之父”的艺术家,其生命虽戛然而止于不公的牢狱之中,但他的精神与作品,却如同不灭的星辰,穿越时空的界限,继续照亮着后人的心灵。

梦想的萌芽与逆境的磨砺

1898年3月12日,湖南长沙县东乡茅坪田家塅,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从一户贫寒的农舍内传出,而这声啼哭声也便是田汉初来这人世间的宣告。

虽然家庭贫弱,但却阻挡不了田汉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向往,自幼,他便立志要成为一名戏曲家,他要用舞台上的悲欢离合,映照出人世间的真善美,抨击这世上的虚伪与丑陋。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九岁那年,父亲骤然离世,如同晴天霹雳,将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生活的重担,骤然压在了年幼的田汉肩上,温饱都成了奢望,梦想似乎也变得遥不可及,但在这绝望之际,是舅舅的援手,如同夜空中闪亮的星,照亮了田汉前行的道路,让他得以继续求学,追逐那遥不可及的梦想。

求学之路与文艺启蒙

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田汉便深知这份机会的来之不易,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勤奋刻苦,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1916年,18岁的田汉,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对艺术的追求,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之旅,在异国他乡,他如海绵般吸收着文艺的甘露,阅读了大量文艺书刊,欧洲近代剧的璀璨光芒,更是让他眼界大开,创作欲望被彻底点燃。

在日本的日子里,田汉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戏剧理论,更开始尝试剧本创作,他的才华逐渐在圈内崭露头角。

回国后,他与志同道合的伴侣携手,共同创办了《南国》半月刊,成为当时文艺界的一股清流。

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田汉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爱国作品,为深陷苦难中的民众带来了希望与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的辉煌与时代的悲歌

1935年,由田汉改编的《风云儿女》横空出世,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以其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抗战歌曲。

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无不热血沸腾,泪光闪烁,它不仅是民族危亡时刻的集结号,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义勇军进行曲》最终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不仅是田汉个人的荣耀,更是对他一生追求与奉献的最高肯定。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田汉也未能幸免于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因种种不公被剥夺了党籍,最终含冤离世于监狱之中,享年未满六旬。

妻子的坚韧与后世的缅怀

田汉的离世,对于他的家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尤其是他的妻子,在得知噩耗后,虽然悲痛欲绝,但更多的是对丈夫的理解与宽慰。

七年的漫长等待,换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消息,但她却以超乎常人的冷静与坚韧,说出了那句令人动容的话“这对他来说是好事……”在她看来,丈夫生前所受的折磨与屈辱,或许离开这个世界,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

直到1979年,当历史的阴霾逐渐散去,组织上终于在八宝山为田汉举行了迟来的“骨灰”安放仪式。

由于骨灰下落不明,仪式上,人们只能将一支钢笔、一副眼镜、一个图章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与歌词,作为他精神的象征,安放在那冰冷的骨灰盒中,这一幕,无不让人唏嘘感叹,一代大师的陨落,竟如此凄凉而悲壮。

结语

田汉的一生,是追求梦想与真理的一生,是热爱祖国与人民的一生,他的作品,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化的天空;他的精神,则如同不灭的火炬,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名字,他的故事,他的《义勇军进行曲》,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上,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0 阅读:8

明博谈旧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