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活到花甲之年仅有五子,除道光称帝外,其他皇子结局如何?

世图看历史 2023-07-03 07:15:01

嘉庆是乾隆皇帝非常宠爱的妃子魏佳氏所生,乾隆六十年乾隆宣布将十五阿哥永琰立为皇太子时,其生母魏佳氏被追封为孝以皇后。如此一来,嘉庆帝算是勉勉强强的嫡子继承皇位。

其实嘉庆继承皇位的方式在整个大清朝都是独一无二的,父皇乾隆仍旧健在,嘉庆只需要忙着自己的登基大典即可,不需要沉浸在“失去父皇”的悲痛之中。

所以嘉庆帝的登基大典热闹非常,一连多日宫内都在举行大大小小的宴会。

36岁的嘉庆皇帝得偿所愿,登上帝位。

一般来说,登上帝位意味着掌握大清的实权,是大清说话最有份量的一个人;但嘉庆帝不一样,整整做了三年的“侍皇帝”。嘉庆四年正月乾隆病逝后,嘉庆才开始正式亲政。

一直到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病逝,嫡长子绵宁继承皇位。

嘉庆帝病逝时已经60岁,在皇位上25年的时间,但奇怪的是嘉庆帝的皇子数量却很少。要知道嘉庆帝的高祖顺治帝年仅24岁病逝,便有8位皇子出生;而嘉庆帝花甲之年病逝,却只有5位皇子出生。

虽然只有5位皇子,但好歹后继有人。

其实从嘉庆帝开始,大清皇帝生皇子的数量便越来越少了:

道光帝9位皇子,数量还算可以,但其实大部分都是道光帝年过半百后生的。

咸丰帝只有1位皇子,而且咸丰帝年仅29岁便病逝了;

同治帝是咸丰帝唯一的皇子,年仅19岁病逝,据说皇后阿鲁特氏怀有同治帝遗腹子,但自尽殉葬与同治帝;

光绪帝更是可怜,后宫只有一后二妃,一个后代都没有留下。

我们暂且不去深究嘉庆帝为何皇子数量比较少,这篇文章来看一下,除了嫡长子绵宁继承皇位外,嘉庆其他的皇子结局如何呢?换句话说道光帝继位后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们的呢?

生皇子的后妃都有谁?

嘉庆帝的妃嫔数量也不多,但毕竟也有17位,其中有两位皇后、两位皇贵妃、四位妃子,但其实真正为嘉庆帝生下皇子的只有四位。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是嘉庆做皇子时的侍妾格格,刘佳氏比嘉庆帝小一岁,16岁开始到嘉庆帝身边伺候。值得一提的是,刘佳氏虽然比嘉庆帝的发妻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入宫时间要晚三年,但却是第一个为嘉庆帝生下皇子的。

乾隆四十四年,刘佳氏生下嘉庆帝长子,只可惜长子年仅2岁夭折,后被追封为穆郡王。

刘佳氏后来又为嘉庆帝生下一位公主,可见刘佳氏在入宫初期还是比较受宠的;嘉庆帝登基后将刘佳氏册封为仅次于皇后、贵妃的诚妃,成为后宫第三位的存在。从一个小小的侍妾格格,能在没有儿子依靠的前提下一跃坐在妃位上,可见嘉庆帝比较念旧,很尊重刘佳氏。

孝淑睿皇后病逝后,贵妃继任为继后,刘佳氏便成为后宫第二位;

嘉庆十三年嘉庆帝大封六宫时,刘佳氏被封贵妃;

道光帝继位后,将刘佳氏尊为皇考皇贵妃。

穆郡王的爵位,也是道光帝给追封的。

孝淑睿皇后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是乾隆皇帝亲自为嘉庆挑选的嫡福晋,乾隆三十八年乾隆以“秘密立储”的方式将皇十五子永琰秘定为皇储,次年便将喜塔腊氏许配给嘉庆。可见乾隆为嘉庆挑选的不仅仅是一位嫡福晋,更加是未来的皇后人选。

其实喜塔腊氏一族在大清入关之前很是显贵,与爱新觉罗家族多次联姻,所以喜塔腊氏一族在当时被称为是“舅家”,只可惜大清入关以后喜塔腊氏一族逐渐没落,一直到乾隆年间,喜塔腊氏一族才重新有了抬旗的机会,被抬入满洲正白旗。

满洲正白旗属于上三旗,等到孝淑睿皇后出生的时候,喜塔腊氏一族已经抬旗二十年。所以孝淑睿皇后的出身虽不算多高贵,但并不是包衣出身。

很多人认为孝淑睿皇后是大清所有皇后中出身最低的,其实并非如此。孝淑睿皇后的婆婆孝以纯皇后是大清唯一一位有汉人血统的皇后,都不能算是出身最低的,更何况是孝淑睿皇后呢?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孝淑睿皇后跟嘉庆帝的关系非常好,二人琴瑟和鸣,可以说孝淑睿皇后是嘉庆帝“白月光”般的存在。

只可惜孝淑睿皇后的身体并不好,先后为嘉庆帝生下一子二女(一女夭折)后身体便越来越不好,尤其是在乾隆五十年小产后,身体是越来越虚弱。看到儿媳妇如此,乾隆为了长远打算,便准备再给嘉庆添继位福晋。

但好歹算是熬到了嘉庆登基称帝,自己成为当之无愧的皇后。

孝淑睿皇后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其为人做事也都很低调,其死后的葬礼可以说更低调,低调的都有一些寒酸。

不过并不是嘉庆帝不爱孝淑睿皇后,而是嘉庆帝说了也不算。

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病逝,年仅37岁。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此时嘉庆帝虽然称帝,但宫里一切大小事都是父皇乾隆说了算,乾隆说自己年纪大了见不得大家都哭天喊地的,便让嘉庆低调办理孝淑睿皇后的葬礼。

孝淑睿皇后虽没有死后风光,但自己唯一的儿子嫡长子旻宁能继位称帝,她也算能瞑目了。

孝和睿皇后

相比孝淑睿皇后来说,孝和睿皇后的出身要更加高贵一些,不仅出身于满洲镶黄旗,而且还是出身与钮祜禄氏家族,是和硕公主穆库什(清太祖的女儿)与“开国功臣”额亦都的直系后裔,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

正因为孝淑睿皇后高贵的出身,所以在年仅7岁的时候便被选为十公主的侍读。

十公主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是乾隆最宠爱的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和珅的儿媳妇。

乾隆宠爱十公主,自然也会高看一眼公主身边的侍读钮祜禄氏。

而且乾隆早早地便让钮祜禄氏入宫不仅是当侍读那么简单,还想在钮祜禄氏再年长一些,赐给十五阿哥永琰为侧福晋。毕竟在乾隆五十年,永琰嫡福晋喜塔腊氏(孝淑睿皇后)小产后身体便越来越不好。

乾隆考虑的是若喜塔腊氏不幸早世的话,钮祜禄氏便做继福晋。

在乾隆五十四年到五十七年之间,钮祜禄氏通过内务府选秀的方式成为嘉亲王永琰身边的侧福晋。先后为嘉庆帝生下一女二子,嘉庆帝登基后被封为贵妃,仅次于皇后,是后宫第二位的存在。

孝淑睿皇后在嘉庆二年病逝,后宫之主的位置不能空缺太久,钮祜禄氏便被封为掌握大权的皇贵妃,很快被扶正成为嘉庆帝继后。

其实钮祜禄氏仅比孝淑睿皇后所生嫡子绵宁小三岁而已,但孝淑睿皇后死后,钮祜禄氏便成为绵宁的养母。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

恭顺皇贵妃也是出身于钮祜禄氏家族,与孝和睿皇后确实也是一个先祖,她们二人都是“开国功臣”额亦都的直系后裔。只不过再往下便不是一支了:

孝和睿皇后的祖上是额亦都第六子达隆蔼,

恭顺皇贵妃祖上是额亦都第八子图尔格。

可能提到恭顺皇贵妃大家并不是太熟悉,但若是提到如妃这个称号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看过《金枝欲孽》这部剧清宫的,知道如妃是嘉庆帝后期的宠妃。

嘉庆帝后期最宠爱的妃嫔确实是恭顺皇贵妃,恭顺皇贵妃入宫的时间并不是很确定,最早应该是在嘉庆五年,最晚是在嘉庆九年,因为嘉庆九年十二月恭顺皇贵妃已经身怀有孕,被嘉庆帝晋封为如嫔。

恭顺皇贵妃先后为嘉庆帝生下一子二女,其中一女早早夭折。

而这一子,便是嘉庆帝最小的儿子皇五子绵愉。

嘉庆帝一共有五位皇子,除了孝和睿皇子生两位皇子外,孝淑睿皇后、庄顺皇贵妃、和裕皇贵妃都是各生一子,只可惜和裕皇贵妃所生的长子年仅2岁夭折。嘉庆帝仅剩的四位皇子均长大成人,那么这四位长大成人的皇子,除了嫡长子绵宁继承皇位外,另外三位皇子的结局如何呢?

三位皇子的结局如何?

除了嘉庆帝长子穆郡王早夭、嫡子绵宁继承皇位,还有三位皇子,分别是:

皇三子绵恺(孝和睿皇后所生)

皇四子绵忻(孝和睿皇后所生)

皇五子绵愉(庄顺皇贵妃所生)

到这可能大家比较纳闷一件事情:既然孝和睿皇后自己有两位亲生的儿子,为何偏偏是养子绵宁继位呢?

原因三点:

首先绵宁是嘉庆帝发妻孝淑睿皇后所生,绵恺与绵忻虽然也是嫡子,但仍旧不如绵宁这位嫡长子的地位要高,毕竟孝和睿皇后是继后,而孝淑睿皇后嫡后。

其次绵宁作为嘉庆帝第一位长大成人的皇子,而且还是嫡子,深得皇祖乾隆的宠爱。有皇祖与父皇的宠爱在,自然绵宁从小便受重视,朝臣们都是明眼人怎么会看不出乾隆与嘉庆帝的心思呢?不过嘉庆帝虽然早早便将绵宁秘定为皇储,但因为嘉庆帝去世的太突然,传位诏书就是找不到。

所以即便是大家心知肚明绵宁就是嗣皇帝,也没人敢直接让其即位称帝。

好在绵宁的养母孝和睿皇后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深知绵宁是嘉庆帝器重的皇子,也是嘉庆帝心目当中最合适的皇储人选;

就这样,在找不到遗诏的情况下,绵宁得以顺利继承皇位。不过有一种说法是:遗诏也找到了,在嘉庆帝身边的一位太监身上,遗诏中写得很清楚:次子绵宁继承皇位。

正因为养母孝和睿皇后如此深明大义,道光帝继位后不仅善待养母,将其尊为独一无二的皇太后,十分的孝顺;而且善待两位弟弟。

皇三子绵恺

绵恺是在乾隆六十年出生,嘉庆二十四年在嘉庆帝六十寿诞时被封为郡王。

道光帝继位后,便将三弟绵恺晋封为惇恪亲王。

绵恺在道光帝一朝多次犯错,两次降为郡王,两次复封为亲王:

道光七年,因与太监张明德来往过密,第一次被降为郡王;但次年便复封为亲王

道光十八年绵恺因囚禁穆齐贤而再次被降为郡王,并且罢免一切职务;薨逝后复封为亲王。

其实除了这两次犯错外,绵恺还多次犯错,被罚俸亲王俸禄;最终还能复封为亲王,以亲王的规格下葬,道光帝完全是看在养母恭慈皇太后的面子上。

道光帝对绵恺的厚恩不仅限于此:

因绵恺无后,道光帝便下旨将自己的第五个皇子奕誴入嗣绵恺一脉,承袭亲王爵位。其实绵恺有一个儿子奕缵,只可惜早早便病逝了,被道光帝追封为贝勒。

而且道光帝还将高祖康熙皇帝第五子胤祺的恒亲王府赏赐给了三弟绵恺,改为淳亲王府。

绵恺一生总是大小错误不断,最终还能善终实属不易,这跟生母孝和睿皇后的深明大义分不开;换句话说,是孝和睿皇后提前为儿子挣得了一个好前程。

皇四子绵忻

其实嘉庆帝皇子数量少也有实际原因的:从嘉庆登上皇位开始,一直到嘉庆十年二月绵忻出生,这十年的时间嘉庆帝一个皇子公主都没有出生。嘉庆帝要么生活在父皇乾隆的威压下,要么忙于处理丧事,要么忙于朝政,并无暇顾及后宫。

其实这跟雍正皇帝这本嘉庆帝的祖父雍正帝还是很像的:雍正元年一直到雍正十一年一个皇子都没有出生,一直到雍正晚年也就是雍正十一年才出生了最年幼的皇子弘瞻。就是因为雍正的心思并不在后宫,而是在朝政,在处置九王夺嫡的敌人们身上。

不过好在嘉庆十年,皇四子绵忻出生;

又过了9年的时间,皇五子绵愉出生,绵愉是嘉庆帝最小的儿子。

了解道光帝都知道道光帝绵宁是嘉庆帝发妻孝淑睿皇后所生,是乾隆皇帝与嘉庆帝非常宠爱器重的皇子,所以嘉庆在嘉庆四年将嫡子绵宁秘定为皇储。

这一年绵宁18岁,

绵恺4岁,

而绵忻与绵愉还没有出生

在当时来说嘉庆帝做这个决定是很能理解的,也是嘉庆帝自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个决定。

但后来绵忻出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年幼的绵愉外,其他三位皇子的特点是越来越明显:

绵宁面容消瘦,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没有作为的乡下人,若论其才能的话也很平庸;

绵恺比绵宁小了十几岁,资质平庸,更何况是继后所生,其地位自然不如绵宁;

值得一提的是绵忻,嘉庆帝病逝时绵忻只有16岁,若是嘉庆帝能多活几年的话,皇位真不一定传给绵宁,虽然绵宁是嫡长子。

绵忻从小就很聪明,而且有悟性,做事干练,在很多方面都比绵宁要强。更何况绵宁的生母早就去世了,生母去世的早意味着没有依靠。而绵忻的生母孝和睿皇后仍旧健在,自然对绵忻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但可惜就可惜在嘉庆帝走的时候绵忻只有16岁,绵忻尚未成年,还没机会建功立业。皇位就这样被长兄给“抢了”。

之所以说绵忻的皇位被“强了”,是因为随着绵忻一天天长大,嘉庆帝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聪明干练的儿子,所以在心里一直有犹豫要不要将传位诏书上绵宁的名字换成是绵忻。

只是嘉庆帝在前往避暑山庄时突然病逝,从发病到病逝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压根就来不及修改遗诏。绵忻年仅14岁无功绩的情况便被封为亲王,嘉庆帝的目的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绵忻的同母兄长,比绵忻大了整整十岁,只是被封为郡王,难道不是嘉庆帝有意提高绵忻的地位吗?

不过历史的结果是:绵宁继承皇位。

而且绵忻去世的也很早,道光八年便去世了,年仅23岁;在去世之前并没有得到道光帝重用,只是内廷行走而已。

皇五子绵愉

绵愉是嘉庆帝最年幼的儿子,嘉庆帝病逝时绵愉只有6岁,再加上绵愉是妃嫔所生,自然不会有机会被嘉庆帝议储。

道光帝继位以后,便将幼弟绵愉晋封为郡王,年仅6岁便封郡王确实可以看得出道光帝后代幼弟。

有了爵位意味着有了权力,可以开始参与朝政。

但绵愉年幼并不能为朝廷效力,所以虽被封为郡王,只能拿俸禄的一半。

从道光九年开始,15岁的绵愉开始拿郡王全俸;

三年后,被晋封为惠亲王。

其实整个道光帝一朝,绵愉虽然爵位得到提升,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朝政处理。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病逝后咸丰帝继位。

咸丰帝登基后,惠亲王绵愉开始得到重用,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一起征剿太平军;

咸丰十年,又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人一起与英军、法军交涉。

同治三年,绵愉病逝,终年51岁。

绵愉是唯一一个非皇后所生的皇子,虽然没有嫡子尊贵,但正因为不是皇后所出,再加上嘉庆帝病逝时年龄太小,并不会被嘉庆帝议储,能够安安稳稳当一辈子富贵王爷还是很不错的

结语

嘉庆皇帝并无心后宫之事,妃嫔数量也不多,皇子少也是很正常的。

嫡长子绵宁出生的时机恰当好处,皇祖乾隆在,看到嘉庆帝的嫡长子出生自然很是高兴,对其给予厚望,自然绵宁从小便得到皇祖的看重。

再加上生母孝淑睿皇后是嘉庆帝一生的挚爱,更加提高自己在父皇心目当中的份量。

确实皇三子绵恺资质平庸,还好犯错,嘉庆帝压根不会考虑他作储君。

但绵忻不同,从小就聪明,深得父皇嘉庆的喜爱,只可惜嘉庆帝早的“太早了”,没等绵忻再长大一些;若是能再等等的话,或许皇位真不一定传给绵宁。

也算是“天妒英才”吧,绵忻不仅没登上皇位,还年近23岁病逝,实在是可惜。

而绵愉,唯一一个妃嫔所生的皇子,深得皇兄道光帝的宠爱,年仅18岁便被封为亲王;一辈子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平安顺遂。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