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龙头暴雷!四年造假161亿,坑害13万百姓,套现金额无法估量

晋之云 2025-03-19 18:30:05

文/编辑:兔酱漫娱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东方集团作为黑龙江省第一家上市的民企,最近因为系统性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处罚。

当消息传开,引起舆论哗然,东北大名鼎鼎的农产龙头竟然暴雷!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掌门人张宏伟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

黑龙江农产品龙头企业深陷退市危机

经过调查,2020年到20203年,东方集团通过虚构农产品贸易链条。

虚增营业收入获得161.3亿元、营业成本160.73亿元,占各期披露收入的比例竟然高达50.44%。

而调查后发现,造假的动机包括维持市场占有率、掩盖实际亏损。

据称,实际上东方集团4年的累积亏损超过了50亿元,早就已经名而不实,以及满足融资需求和对高管业绩考核的压力。

由此,证监会在2025年3月做出处罚:对东方集团进行罚款1000万元、对实际控制人张宏伟以及董事长孙明涛被判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以及对其他高管合计罚款2900万元的处罚。

面对如此境地,东方集团的股价也连续多日低于1元,即将触及“面值退市”的红线,再加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股票将在3月18日复牌,并实施退市风险警告。

而据业内人士分析,东方集团退市将是大势所趋,在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当东北扛把子一样存在的东方集团,到了今天的境地,所有人都感慨,就像一座大厦倾倒一般,又仿佛一个时代已经悄然离去。

从草根到东北首富

张宏伟出生于1954年,那个被著名脱口秀演员带火的小城哈尔滨呼兰县,就是张宏伟的家乡。

1978年,24岁的张宏伟带领着农民施工队进城来到哈尔滨,以“垫资施工”“7天一层楼”的惊人效率,承接了政府工程,也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别人的24岁还在谈恋爱、玩游戏,茫茫然不知所终,而张宏伟的24岁已经成了包工头,且极具商业头脑。

1984年,张宏伟在哈尔滨成立了东方建筑工程公司,1989年又改制成了股份制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崛起的代表。

1994年到2010年这16年,也是张宏伟成为首富的关键16年。

1994年,40岁的张宏伟推动东方集团登录A股,成为东北第一家上市的民企,市值在第一天就突破了5亿元,堪称奇迹!

1995年东方气团控股锦州港、1996年东方集团参股民生银行、收购包括联合能源在内的能源资产、构建了金融+港口+能源的商业版图。

当时间来到2010年,张宏伟的身家已经超过300亿元。

以毫无争议的优势问鼎福布斯东北首富,东方集团也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这也许是张宏伟和他一手创建的东方集团的最高光时刻。

如果故事可以在这里结束,一定是一个人人艳羡、交口称赞的励志故事。

然而,从2010年开始,由于战略失衡,给张宏伟和东方集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许为今天发生的处罚已经埋下了伏笔。

2013年,东方集团斥资百亿开发背景青龙湖项目,然而项目并没有如预期那样获得巨大收益,反而因为市场持续低迷,导致亏损高达73亿元,直接拖累了现金流。

随后,东方集团又依赖股权质押融资,比如民生银行的股权质押率高达99.5%。

包括关联的交易,债务像雪球一样疯涨起来,似乎再也没有办法遏制。

到了2023年,东方集团的实际负债率已经高达82%,而财务报表中,仅显示为53.75%。

也许人在最后都有求生本能,而对于张宏伟来说,最后的求生就是被迫走向造假之路。

于是,为了掩盖亏损、维持融资能力,东方集团开始系统性的财务造假,最终导致商业帝国的彻底崩塌。

张宏伟在东北的口碑巨变

其实很多人对东方集团的了解还不如对张宏伟的了解多。

在东北人心里,张宏伟这三个字几乎就是“改革先锋”和“资本神话缔造者”的代名词,也是很多老百姓穷极一生都无企及的高峰一样的存在。

改革开放初期,当年轻的张宏伟以泥瓦匠的身份带着农民工队伍闯荡哈哈尔滨,并成功获得第一桶金时,东北正值国旗改制和民营经济的萌芽期。

再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宏伟的创业故事,很快被官方媒体发掘。

并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权威媒体宣传为“东方速度”,张宏伟也在街头巷议的闲谈中,成了那个“敢闯敢拼”“白手起家”的标杆式人物。

其实,东北历来出务实、有魄力的改革先锋,而张宏伟的事迹,完全符合东北人心目中那个“草根逆袭”的形象。

也因此,张宏伟的建筑公司在东北的口碑极佳,一大批农民工愿意跟着张宏伟闯荡。

但也许成也草根、败也草根。

当从寂寂无名的草根,随着东方集团上市、多元化扩张,事业版图越来越大的时候,草根张宏伟的思维局限性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2013年百亿资金豪赌北京青龙湖地产项目。

被东北商界定性为“背离实体经济根基”的行为,也被东北老百姓形象的成为“空手套白狼”,而这都源自于张宏伟试图通过股权质押、关联交易撬动杠杆的思维。

原本扎扎实实搞实体的张宏伟,可能在这一时期动起了玩资本的想法,想让自己真正脱离草根身份,华丽转身为资本的一员。

其次,在控股锦州港期间,张宏伟也被指利用国企改制资源,攀附政府关系,老百姓也非常尖锐,说张宏伟是“自己吃肉,工人喝汤”。

最后就是,作为企业家,做慈善回报社会可能是必做的一份工作。

但张宏伟却搞起了两面派,一方面通过捐赠学校和医院,维持“慈善企业家”的形象,另一方面,却利用高杠杆扩张模式,被学者警示有“东北版恒大风险”。

在这一过程中,张宏武的口碑进行了分化,中年一代对他的“资本魔术”是又羡慕又警惕。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代表了东北商业的活力”,还有更多的人担心“张宏伟在玩火,已经为自己埋下了雷区”。

直到2024年,东方集团债务暴雷和2025年财务造假被彻底曝光后,张宏伟彻底跌落神坛。

12.9万投资者,当中大多数是张宏伟的东北老乡,因为股价的暴跌导致血本无归,民间直接把张宏伟和许家印画上了等号,认为他们都是在“掏空公司、收割老乡”,

哈尔滨出租车司机的群体中,也流传起“张宏伟盖楼快,坑钱更快”的讽刺段子。

东北企业家群也更是把张宏伟看成是“过度资本化”的反面教材,甚至辽宁某商会成员直接指出“张宏伟一个人坏了东北商界的形象和口碑”。

马上,舆论从民间蔓延到官方,黑龙江官媒也开始三缄其口,从早年对张宏伟的接连称颂转而封口禁言。

至此,张宏伟已经彻底从当初的“东北骄傲”变成了如今的“东北耻辱”。

其实从张宏伟的口碑变迁也能看出,本质上就是东北社会对资本伦理的一次集体审视,如果非要从正面来看,是张宏伟亲身示范,给了大家去审视的机会。

当然,张宏伟的故事更加揭示了东北民营经济在转型中“重规模轻合规”的深层隐患,也成为重塑东北商业文明的警示碑。

0 阅读:1

晋之云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