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总有一些关键节点和重要人物的选择,成为后人反复思考与研究的对象。
其中,特殊历史时期结束后,如何处置江青的问题,就曾引发过诸多讨论。
而徐向前徐总在其中的态度和选择,尤为引人注目。在众人的一片喊杀中,徐总为何坚决不肯杀江青?
1976年10月6日晚上8点,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果断抓捕归案。
那一历史事件,标志着特殊时期的结束,也代表着中国将迎来新的历史走向。
然而,看似那四人被抓捕,但那场动乱造成的余波还没有结束。尤其是该如何处置那四个人,就成了摆在高层面前的复杂课题。
由于那四人身份特殊,且案情错综复杂,由此四人被捕后,高层特意成立了“专案组”,对于那一案件,进行了详细细致的调查和取证。
直到1980年11月20日,才迎来真正的正义时刻。
最高法庭在北京正义路一号特别法庭,正式开庭审理了江青等人。
那一天,法庭内座无虚席,八百多名旁听者怀着复杂的心情等待着审判的开始。
同时现场架设着多部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将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了下来,一方面是为了留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审判的公正透明。
下午3点,特别法庭正式开庭。
3点15分,江青和其他“四人帮”成员被法警押上法庭。
令人意外的是,当时江青的穿着十分引人注目,她不仅穿着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而且还表现出一种高傲的姿态,完全不像是“阶下囚”。
当法官审理她的罪行时,她全都否认了,拒不认罪,甚至还大喊大叫地扰乱法庭的审判进程。
不过,在大量事实、证据面前,她的所有狡辩、无理取闹都是无效的,都显得苍白无力。
“四人帮”中的另外三位主犯,各自态度不一。
姚文元是出了名的“能说会道”,每次被法官提问时,他总能避重就轻地为自己“解释”。
甚至玩起文字游戏,将自己所犯之罪狡辩为“执行工作任务”、“工作失误”等等,企图以此逃脱法律制裁。
被誉为“四人帮”军师的张春桥,则是一如既往的脸色阴冷、一言不发。
无论法官怎么提问他,或是宣判其罪行,他始终三缄其口,也不为自己辩解,而是冷眼直勾勾的盯着众人,有一种目中无人的样子。
还有王洪文,他的认罪态度最好,这或许与他的妻子的探监、劝说有关。
故而在最后的审判中,王洪文一改以前的抗拒态度,竟然主动在法庭上交代罪行、配合审理。
审判“四人帮”的过程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从1980年11月20日开庭,一直到1981年1月25日才结束。
在那段时间里,法庭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核实,对每一项罪行都进行了严谨的认定。然而,审判只是第一步,该如何处置“四人帮”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最难的抉择。
当时,社会上要求枪毙江青的呼声很高。许多人曾深受“四人帮”的迫害,对他们的仇恨如同烈火般燃烧。
由此,为了平民愤,在高层会议的讨论如何处置江青等人时,大多数人也倾向于判处死刑。
然而,就在那一关键时刻,徐帅却投出了关键的一票——一定不能杀江青。
徐帅,是我国杰出的将领之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他也是出了名的“仁爱之人”。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议时,毛主席就曾紧握徐帅的手说道:“你是一个好人啊,好人啊!”
而在讨论处置江青的问题时,徐帅最终投了不肯杀江青的票,其实并非是对江青的姑息和纵容,而是基于对国家法治、政治稳定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深刻考量。
1、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徐帅认为,特殊时期,党和国家的法治建设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此,特殊时期结束后,重建法治秩序是当务之急。
对江青的处置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程序,不能因为情绪的影响而偏离法治轨道。
如果轻易判处死刑,可能会给人一种“以人治”代替“法治”的印象,不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
2、从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徐帅认为,江青作为特殊时期的重要人物,她的处置方式会对国内外的政治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判处死刑,可能会引发一些复杂的政治反应,甚至被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来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
3、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徐帅认为,对江青的处置不应仅仅是为了惩罚,更应该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通过依法审判江青,可以让全党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到特殊时期错误的严重性,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如果轻易判处死刑,可能会让一些人认为这只是简单的报复,而忽视了对特殊时期错误的深刻反思和总结。
徐帅希望通过公正的审判,引导人们理性地看待历史,从特殊时期中吸取教训,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经过慎重的讨论和深思熟虑之后,我国高层最终采纳了徐帅的建议,没有判处江青死刑。
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江青等人作出终审判决时,江青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此后,江青的刑罚又依法减为无期徒刑。
不过,1991年5月14日,江青在狱中自杀身亡,结束了其盲目而又荒唐的一生。
读者们,关于“林帅不杀江青的原因”,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