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五年(746年),元宵夜,太子李亨在市井中游玩时与韦坚见面,之后韦坚又急匆匆与边将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景龙道观。
宰相李林甫抓住机会,命御史中丞杨慎矜上表弹劾韦坚,言其与边将“狎昵”,李林甫则趁机向唐玄宗报告称,他们密谋“欲共立太子”。
韦坚是太子妃韦氏的兄长,他与边将私交甚密,是想干什么?这无疑拨动了唐玄宗敏感的神经,于是韦坚、皇甫惟明双双遭贬。
之后,韦坚的弟弟还向唐玄宗诉冤,甚至还引太子李亨佐证,这使得唐玄宗震怒,李亨惊惧之下上表称:“与妃情义不睦,请离婚。”
很明显,这是李亨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手段,那么,李亨身为太子,为何如此憋屈呢?
一、处死三子,唐玄宗带来的恐惧李亨之所以小心谨慎,活得如此憋屈,与唐玄宗的狠辣有很大关系。
开元年间,武惠妃宠冠后宫,爱屋及乌之下,唐玄宗非常宠爱她的儿子寿王李琩,对太子李瑛不免有些疏远。
而李林甫性情阴柔,精于算计,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搭上武惠妃这条线后,更是直接当上了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之后自然要投桃报李,如此一来,李林甫和武惠妃就结成了同盟。
为了帮助寿王谋求太子之位,他们很快就制定出一个阴毒计策,那就是设局除掉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几位优秀皇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急召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位皇子进宫,声称宫中进了贼人,让他们赶紧进宫救驾。
三位皇子也没多想,当即披甲带兵入宫,与此同时,武惠妃却对唐玄宗说太子等人谋反,已经带兵杀入宫内。
唐玄宗大怒,立刻将李瑛三兄弟逮捕。
别看武惠妃设的局简单,但恰好能引出唐玄宗的猜忌之心,毕竟在唐中宗时期,太子李重俊也曾入宫杀韦后,唐玄宗出于早年经历,一定会往这方面想。
对于如何处置李瑛等人,唐玄宗拿不定主意,需要找大臣商量,而被找来的大臣恰恰就是李林甫,在关键时刻,李林甫说:“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李林甫用言语稍加引导,更加激发了唐玄宗的猜忌之心,于是三位皇子先是被贬为庶人,随后又全部被处死。
二、推上前台,来自宰相的威胁太子李瑛被废杀之后,唐玄宗又召李林甫进宫商议立储事宜,毫无疑问,李林甫极力推荐寿王李琩。
可唐玄宗对此却顾虑重重,他更中意“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的忠王李玙。
为了立储之事,唐玄宗犹豫了一年多久,期间常常闷闷不乐,茶饭不思,高力士知道唐玄宗的心思,有意为唐玄宗分忧,便提醒他说:“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只要将年长者立为太子,谁还敢来争呢?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令唐玄宗思路大开,对啊,他纠结个什么劲,立长本就是最好的理由。
于是唐玄宗拿定主意,立忠王李玙为皇太子,此后唐玄宗又两次为李玙改名,先是更名为李绍,后又更名为李亨。
自从李亨成为太子,他就被唐玄宗推向了风口浪尖,尤其是来自宰相李林甫的威胁,常常令李亨寝食难安。
李林甫本就想推举武惠妃的儿子李琩为太子,谁知唐玄宗立了李亨,李林甫生怕以后会遭到清算,所以他处处为难李亨,图谋扳倒太子。
746年,陇右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从驻地来到长安,向唐玄宗进献与吐蕃作战中获取的战利品。
同时,皇甫惟明还向唐玄宗进谏应该罢黜李林甫宰相之职,又对太子妃韦氏的兄长,刑部尚书韦坚的才干大加赞誉。
李林甫知道这件事以后,记恨上了皇甫惟明与韦坚,他利用宰相的身份开始布置反击行动,而御史中丞杨慎矜则成为李林甫监视太子集团的得力干将。
三、被迫离婚,无力的太子此前,李亨一直居住在十王宅中,唐玄宗对他的班底成员构成一清二楚,所以无论李林甫怎么构陷,唐玄宗都没有换太子的想法。
直到这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夜,李亨出游遇见韦妃兄长韦坚,李亨没想到,只是和大舅子见了一面,却给他带来巨大的麻烦。
原来,韦坚在和李亨见过面后,私底下又与边将皇甫惟明在景龙道观中见面,以二人太子妃兄长与边将的身份,夜间相约,说没有鬼谁都不信。
御史中丞杨慎矜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向唐玄宗上表弹劾韦坚,称韦坚身为皇亲国戚,不应该结交边将。
李林甫有意将李亨牵扯其中,向唐玄宗上奏称韦坚与皇甫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
唐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不轨之心,但他并不想将事情扩大化,尤其是不想轻易涉及到太子,所以他最终只是将韦坚和皇甫惟明贬官。
这事本可以就这样平息,谁知韦坚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却为兄长鸣不平,上疏替韦坚鸣冤。
为了证明韦坚无罪,韦兰、韦芝还让太子李亨出来作证,他们的操作令唐玄宗勃然大怒。
那么,李亨是怎么做的呢?见到唐玄宗发怒,李亨想的是明哲保身,为了摆脱自己与韦氏兄弟之间的关系,他甚至决定以和太子妃感情不睦的理由与韦氏离婚。
唐玄宗同意了李亨的请求,于是李亨从这件事中成功脱身,而太子妃韦氏则削发为尼,居住在禁中的佛舍,至于她的兄弟们,几乎全部在流放途中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