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大地迅速沦陷,日军以机械化部队横扫河北平原。面对山河破碎的危局,中共中央北方局果断决策开辟敌后战场,派遣长征干部孟庆山秘密返回故乡冀中。这位农民出身的红军将领,以高阳、蠡县为支点,联合中共保属省委,在纵横交错的青纱帐里播撒抗日火种。冀中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但孟庆山敏锐捕捉到其独特优势:密布的村落、稠密的人口和深厚的民间抗日情绪。他举办游击战术培训班,将军事知识倾囊相授给热血青年;收编绿林武装,将“土匪”改造为抗日义勇军;发动群众挖地道、筑工事,将平原村落化为铜墙铁壁。短短数月间,一支以党员为骨干、农民为主体的抗日铁军初具雏形。
1937年10月,河北游击军在保定东部正式成立,初期以“人民自卫军”名义活动。至1938年初,部队已发展为3个主力师、12路游击支队,兵力逾6、7万人。这支穿着布衣草鞋的军队,创造了“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战术奇迹:他们将地道网与村落相连,形成地下长城;用土地雷封锁要道,让日军寸步难行;化整为零、昼伏夜出,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间神出鬼没。1938年春,游击军与吕正操率领的东北军691团联合作战,在安国、博野等地发动突袭,摧毁日军运输线,毙敌数百人。同年5月,冀中38县连成红色走廊,游击军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主力,成为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支柱。

在残酷的相持阶段,河北游击军淬炼出更坚韧的战斗力。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以机动突袭闻名,七战七捷的战绩令日军胆寒;爆破专家李混子发明“延时雷”、“子母雷”,单兵毁敌机车头40余辆。1942年“五一大扫荡”中,日军以“铁壁合围”血洗冀中,游击军主力化整为零,依托“蛤蟆蹲”地洞和“两面政权”坚持斗争。至抗战胜利时,这支部队累计作战2000余次,歼敌上万,用鲜血在平原上铸就了“不可征服的土地”。
河北游击军的传奇,打破了军事界“平原不宜游击”的定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盛赞其开创的“冀中式游击战”,将地缘劣势转化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支从青纱帐里走出的铁军,不仅为华北抗战立下不朽功勋,更以“兵民一体”的实践,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扎根群众”的核心战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独具东方智慧的经典篇章。

司令员 孟庆山
参谋长 阎九祥,王松耆(后)
第1师(辖三个团)师长 孟庆山(兼)
第2师(辖三个团)师长 段石曾;党代表 王凤斋;参谋长 杨万林;政治部主任 王深贵
第3师(辖三个团)师长 马佑民;政治部主任 安贵朴

第1路总指挥 徐佩坚;参谋长 田同春
第2路总指挥 王贲
第3路总指挥 陈木新;政治部主任 韩印堂
第4路总指挥 王烈军;政治部主任 张义亭;副主任 刘光宇

第5路总指挥 高士一;政治部主任 杨琪良;副主任 高万德
第6路总指挥 郭梅村
第7路总指挥 孟阁臣
第8路总指挥 刘可忠;副总指挥 刘义科;政治部主任 阎军

第9路总指挥 李庆锁;政治部主任 边伴山
第10路总指挥 赵玉崑;参谋长 宋学飞
第11路总指挥 马玉样
第12路总指挥 柴恩波;政治部主任 徐恩荣

小8路总指挥 项修文
河北民军司令 张仲瀚
游击第1师师长 高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