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结束香港行程返回马尼拉,刚落地即被警方逮捕。这一事件迅速点燃国际舆论,看似是国际刑事法院(ICC)对“禁毒战争”的追责,实则是菲律宾两大政治家族——杜特尔特家族与马科斯家族——权力斗争的终局之战,更是大国地缘博弈的缩影。
杜特尔特明知回国必被捕,却选择直面风暴,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豪赌。
1. 以退为进,争夺“悲情英雄”的民意高地杜特尔特在菲律宾民间仍享有极高支持率,其“禁毒战争”虽被国际诟病,但国内民众普遍视其为“铁腕英雄”。被捕前,他在香港演讲中直言:“如果这是我的命运,我接受。”这种坦然姿态,意在激发支持者的愤怒与同情,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捆绑,塑造“为国牺牲”的形象。菲律宾5月将举行中期选举,杜特尔特计划竞选达沃市长,被捕可能为其家族候选人争取更多“同情票”,巩固南部票仓。
2. 避免“流亡叛国”标签,保全家族政治生命若杜特尔特滞留香港或流亡中国,小马科斯政府可借机污名化其“叛国通中”,甚至指控其“勾结外部势力”。这不仅会削弱杜特尔特家族的合法性,更可能让女儿莎拉·杜特尔特(现任副总统)失去2028年竞选总统的资格。回国被捕,反而将道德压力转嫁给马科斯,迫使后者在“司法公正”与“政治报复”间艰难平衡。
3. 以肉身作筹码,激化马科斯政府的内部矛盾菲律宾2019年已退出ICC,理论上无需配合其逮捕令。但马科斯政府选择“依法办事”,实则是借ICC之手清除政敌。然而,此举可能引发三大风险:
民意反噬:杜特尔特支持者占菲总人口近半数,逮捕行动或触发大规模抗议;
司法主权争议:配合ICC被批“出卖国家主权”,损害马科斯政权合法性;
盟友离心:杜特尔特旧部仍掌控军警系统,若其势力反扑,马科斯恐难招架。
两大家族曾因利益结盟,但因权力分配不均迅速决裂,矛盾步步升级。
1. 脆弱的“政治联姻”2022年大选中,杜特尔特之女莎拉与马科斯组成“马莎配”,联手赢得总统和副总统宝座。然而,马科斯上任后未兑现“分配国防部长职位”的承诺,反将莎拉任命为教育部长,边缘化其权力。
2. 权力清算与反制2023年,马科斯表弟、众议院议长马丁·罗穆亚尔德斯罢免杜特尔特盟友阿罗约的副议长职务,并启动对莎拉的弹劾程序,指控其“违宪、腐败、密谋暗杀总统”。杜特尔特家族则以“南部票仓”为据点,动员支持者示威,甚至放出“若莎拉被杀,必报复马科斯”的激烈言论。
3. 逮捕杜特尔特:马科斯的“斩首行动”马科斯借ICC逮捕令发难,意图彻底瓦解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根基。但这一举动风险极高——若杜特尔特在狱中“殉道”,其家族可能以“复仇”之名煽动民变,甚至重演1986年推翻老马科斯的“人民力量革命”。
三、大国博弈:中美角力下的菲律宾政局菲律宾的地缘价值,使其成为中美争夺的焦点。杜特尔特的命运,也与大国博弈紧密交织。
1. 杜特尔特的“亲中疏美”遗产杜特尔特任内大幅改善对华关系,搁置南海争议,推动经贸合作;同时疏远美国,拒绝配合南海“自由航行”,甚至威胁终止《美菲访问部队协定》。这一政策触动美国战略利益,美国务院多次批评其“禁毒战争”侵犯人权,为ICC调查铺路。
2. 马科斯的“平衡术”与美国的暗手马科斯上台后,重启美菲军事合作,允许美军新增4处军事基地,并在南海问题上对华强硬。美国趁机加大对菲军援,试图将菲律宾打造为“印太战略”支点。分析认为,美国暗中支持马科斯打压杜特尔特,旨在清除亲华势力,重塑菲外交路线。
3. 中国的“静默支持”杜特尔特被捕前访港,中方不仅批准其政治集会,还派出特警提供安保,外交部更强调其行程属“私人性质”。此举既避免直接卷入菲内政,又传递了对杜特尔特派系的隐性支持。若马科斯对杜特尔特“过度迫害”,中国或通过经济手段施压,如暂缓基建投资、限制农产品进口等。
杜特尔特被捕,可能成为菲律宾政局的分水岭。
1. 短期动荡:民意撕裂与选举变数5月中期选举临近,杜特尔特支持者可能以“反马科斯”为口号集结,冲击执政党候选人。若莎拉借势参选,或将形成“复仇者联盟”,直接威胁马科斯政权。
2. 长期博弈:家族政治的宿命轮回菲律宾政坛长期由少数家族把持,马科斯与杜特尔特的斗争,不过是权力游戏的又一章节。即便一方暂时胜出,另一方仍可能通过联姻、利益交换卷土重来。
3. 大国介入:菲律宾的“棋子”困境无论中美,均将菲律宾视为战略棋子。杜特尔特事件表明,菲国内政治已深度捆绑大国利益,任何一方试图“独立自主”,都可能遭到另一方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