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成功秘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写乎 2025-03-28 06:25:59

作者:赵心放

喜爱文史的笔者,一直把曾国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几年来写过数篇他的文章。要说其人,不是天资聪慧的神童一枚,历次数次挫折,28虚岁时才考中进士;也不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帅才,有次大败后差点儿投水自尽。为啥他能做到对上对下搁得平,进退自如求平安,连外国人都夸他是晚清最有智慧,最有能力,也最有才华的名臣?

(一)智商平平好学勤奋

宋真宗赵恒有首著名的《劝学诗》,释其意:读书能够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获得富贵和权力,获得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获得......古代中国的芸芸众生,无不把它作为人生一世的金科玉律。曾国藩的父母亲也不例外。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算得上一个货真价实的“草根”,父母亲望子成龙心情迫切,勤俭持家,节衣缩食,在其6岁时,凑钱送他上私塾读书。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说得好是曾国藩智商平平,说得不好犹如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郭靖一样,他虽然不是傻子,但也不是一般的笨拙。没使父母亲感到完全绝望的是,曾国藩性格沉稳,不贪玩好耍,做事有耐心。

真格儿是勤能补拙哟,别人出一分力,他能用出十分力的劲头,在寒窗苦读,去奋勇拼搏。14岁才去应童子试,23岁过秀才这一关就浪费了他的不少大好年华。之后连考两次会试名落孙山,他不气馁,再次抓紧复习功课,以求东山再起,终于在道光十八年,虚岁28岁时考中了进士,

实现读书的终极理想。当上“国家公务员”的他,不洋洋得意,不骄傲自满,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且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取荡涤旧事,告别昨天之意。后以改名为国藩,就是要当国家的栋梁。正如自己取的名字一样,他一步步走向权力和顶峰,撑起岌岌可危的晚清。

(二)败中求胜直捣黄龙

历史给了曾国藩绝好的大展宏图契机。太平天国起事后,清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朝廷多次下令各地开办团练,打算用团练遏制太平天国势力的发展,为曾国藩组建湘军提供了机会。

曾国藩用全新的办法训练湘军,薪俸为一般绿营兵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曾国藩拥有了陆军 13营和水军10营,共计7万人。但倍感胜券在握的曾国藩却没料到,在岳州、靖港战事中,就惨败于太平天国军。在给朝廷的上书中,他虽然自嘲是“屡败屡战”,但他并不气馁,重振旗鼓,三个月后攻陷岳州,不久又拿下武汉,此时他有了直捣金陵的想法。但紧接着在鄱阳湖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输得如此之惨,惨得他甚至想投水自尽了。

但曾国藩天生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努力训练部队,静候良机的出现。

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内部分裂,石达开率十万精兵出走。此时陷忍求存的曾国藩担任了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他看清了时局,趁机夺取武汉安庆,兵分三路展开进攻,曾国藩率主力进攻天京,加上英国的“常胜军”助阵,无锡、常州、苏州等地接连失陷。同治三年六月三日洪秀全在绝望中死去。不久,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天京,宣告了太平天国彻底失败。

(三)深谙功高盖主之道

曾国藩不仅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更是早早做好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攻下天京后,曾国藩纵容部下大肆抢劫太平天国的财物,使得朝野上下都有意见,左宗棠等人上书弹劾。

他到京城后,主动交出了部分权力,还主动削减湘军4万,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没有野心,对朝廷是清白和忠诚的,从而使得朝廷没法责备,流言蜚语也销声匿迹。

后来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辞去一切军事职务,当起了清代版的张良。为了避免明代刘伯温归隐后也逃不掉被杀的结局,更是正大光明地向朝廷表明自己功成身退的态度。真是一箭双雕哦,既避免了杀身之祸,也为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大大加分。

他的这些行动,不是没有阻力的,比如他的弟弟曾国荃及一班随他出生入死的铁杆兄弟,开先是想不通的,甚至鼓动他直捣京城登御座。他不为所动,用他的那套方法,全都搁平捡顺,按自己的思路去做。

世道艰险,人想一辈子平安十分不易,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人,也许开先并不是想要抢班夺权,但因为某个或某些无意识的举动,成为了别人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到头来成了刀下鬼。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好自己,真是个头等重要的大事啊!

补白:

对一些有才能的人来说,当官未必是一件难事,但在官位上或重新成为平民百姓,都能做到众人景仰,奉为偶像,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的。

曾国藩智商平平,不是一个聪明人,靠的是慎独而勤奋,谨言而慎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功成身退后,任凭清朝终结,民国更替,还是到了现代社会,曾氏家族始终在历史的轨迹中被奉为名门望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信仰明确,家教严明,才能做到能人辈出,数代后裔都少有给他丢脸的。历史证明了他为人做官的真正智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