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12月21日发射失败的欧洲“织女星”C运载火箭吗?时隔小半年之后,事故调查报告终于出炉了。据媒体报道,欧空局在事故调查报告中直接将责任甩给了乌克兰,称从乌克兰采购的二级固体发动机Zefiro 40喷嘴镶嵌的碳-碳 (CC) 喉部材料存在缺陷或老化,导致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被高温所侵蚀,结果在起飞151秒后,二级发动机室压逐渐下降,火箭最终失去推力,发射失败。
此前该材料的供应商通常是法德ArianeGroup,为此,Avio公司将重新生产一种CC喉部材料供Zeriro 40发动机使用。“织女星”C的发射失败对欧洲航天的打击很大,欧空局现在的计划是先用库存的两发老的“织女星”火箭顶上,但最快也要在今年夏季结束前发射第一枚。至于“织女星”C的复飞,目前定在今年年底。
而在3月6日,乌克兰国家航天局也就欧空局关于“织女星”-C火箭发射失败的故障调查结果进行了表态,称乌方认为其交付的所有产品都完全符合所要求的品质。不过,看了这条新闻,大家最为关心的并非欧洲“织女星”C火箭的故障原因,而是好奇乌克兰也有航天技术,甚至有自己的国家航天局?
实际上,乌克兰航天曾经也是和他们的核武器一样强大的存在,不但能制造运载火箭,甚至还有自己的宇航员。乌克兰是苏联航天的第二继承人,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南方设计局和南方机械制造厂、哈尔科夫的Khartron 股份公司、电气设备厂和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国家空间技术认证研究与工程中心,以及基辅的生产协会、无线电厂、库尔斯研究和生产综合体等等,都曾是苏联运载火箭、卫星、空间站和其他航天器、弹道导弹的提供商。
而且乌克兰的南方设计局曾经为俄罗斯国防部制造 过Tselina-2 无线电侦察卫星,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颗在外国制造的间谍卫星。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即“曙光”号功能货舱的控制系统和软件,就是哈尔科夫Khartron 股份公司提供的,俄罗斯两大飞船“联盟”和“进步”号,曾经也离不开基辅生产协会提供的控制仪器。
不仅如此,乌克兰航天还曾为美国火箭提供零部件,比如发射“天鹅座”货运飞船的“安塔瑞斯”运载火箭,它除了使用俄罗斯的RD181发动机之外,还有第一级火箭,主要由乌克兰南方机械制造厂制造,南方设计局还为“安塔瑞斯”运载火箭遥测信号的发射、接收和处理提供了实时技术支持。
另外,2015年12月3日,欧洲第四枚“织女星”运载火箭发射时,乌克兰驻华大使馆还曾专门发文庆祝,称“乌克兰发动机助力法国织女星运载火箭发射”。注意,这里说的是发动机,而不只是“织女星”C的CC喉部材料,但具体是哪种发动机,乌克兰并未说明。
不过,在韩国“世界”号运载火箭上,乌克兰发动机倒是“有名有姓”。根据媒体的报道,该火箭一级采用的4台所谓国产KRE-075,其实就是在乌克兰南方设计局提供的15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图纸基础上拓展研制而来的。韩国“罗老”号运载火箭用俄罗斯的技术和一级,“宇宙”号则转投乌克兰门下。
而乌克兰航天与我国航天的合作,曾经也是十分密切的,据俄罗斯卫星通信社的报道,乌克兰曾经签署与我国2021年到2025年的航天合作计划,拟在计划框架内实施69个联合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7000万美元。
我们再说点具体的,苏联时期的“天顶”运载火箭,除了发动机等重要部件之外,大部分都是在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研制和生产的,类似的还有“宇宙”系列、“旋风”系列运载火箭。据说苏联当时准备将“天顶”号火箭的第一级作为“能源”号火箭的助推器,用于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也依赖“天顶”运载火箭,直到自己的“安加拉”系列出现,才结束这一合作。
而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也凭借“天顶”的技术以及自己在航天领域继承的遗产,研制自己的新型运载火箭,但由于与俄罗斯关系的交恶,此前使用的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和俄罗斯的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不对乌克兰开放,自己在克里米亚的叶夫帕托里亚的国家太空设施控制和测试中心又被俄罗斯夺走,因此只能使用海上平台进行测试,或者去加拿大发射。
如今,这一切俱往矣,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乌克兰别说航天了,就是航空和坦克工业也全部毁于一旦,乌克兰宇航员也大部分改投NASA门下,一个曾经拥有欧洲第二大核武库、航天航空造车造船电子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已经彻底沦为焦炭。而这一切都并非只是战争造成的,在战争之前,乌克兰就已经将这份家底败得差不多了,无怪乎欧空局要将“织女星”C发射失败的黑锅扣在乌克兰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