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科举落榜后,赋诗一首,短短4句,直接送走了大唐

槐序文史 2024-10-03 20:59:47

百位传奇诗人的一生

我的名字,叫做黄巢,一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大唐狂客。

副业写写诗,主业比较危险,搞不好就会掉脑袋,往好听里说,叫“起义”,本质上就是“造反”。

当然,富贵险中求,命运给了我一个惊险的开局,玩的就是一个刺激。

我出生在曹州冤句,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菏泽,祖上三代以贩盐为生。按唐律,官盐不得买卖,所以我家贩的是私盐,脑袋掖在裤腰带上过日子。

家父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坑不能坑孩子,于是就跟我祖父商量,看看是不是让我干点别的。

祖父是开明人,当即拍板,找了先生教我读书,又请了武师教我骑射。他并非想把我培养成全才,而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运气好呢,就应文举,运气不好,就考武举。

毕竟,晚唐时期天下动荡,会点武艺总不吃亏。

于是,黄家洗白的重任就交到了我一个人身上,我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5岁那年,家里来了客人,似乎是懂点笔墨,适逢深秋,祖父为了显摆自己育人有方,就指着庭院里的菊花让我作诗一首。

我想了想,随即吟出那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家父觉得我这首诗写得过于狂妄,还把我训斥了一通,但心里却是乐开花的,因此他更加笃定,我就是家族未来的希望。后来连我自己也这样觉得。

及冠之年,我赴长安参加科举,不弟而归;次年再去,依旧不中;三赴长安,还是榜上无名。

其实这不怪我,晚唐科举试卷不糊名,拼的是家世背景。别人说,我是吏部员外郎的儿子、我是大理寺卿的儿子,提笔写“我的京兆尹父亲”,主考官一看,惹不起。

我呢,跟人家说,我祖上三代都是贩卖私盐的头子,主考官自然也惹不起,但我极有可能会被那位京兆尹父亲给抓走。

尽管如此,家父决定再赌一把,让我带足金银再赴长安,试试找找门路。钱我倒是送了出去,但人家事没给办,毫不意外,我再次落榜。

这次我生气了,真的很生气,所以离京时写下了那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当时我就发誓,总有一天我要入主长安,让所有人都看我的脸色。无奈之下,我回家继承了祖业,并充分发挥了我爱砍砍杀杀的特长,不久就成为了盐帮首领。

公元875年初,邻郡濮州人王仙芝揭竿而起,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浩豪都统”,这名字起的,当真是叫一个俗。

没办法,他也是个贩私盐的,能想出个名已经不容易,而且“平均”两个字很受用,一呼百应,并很快把我的老家曹州给攻克了。

同样是贩私盐的,他能起事凭什么我不能?因此这年6月,我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与子侄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商议搞事情,结果全票通过,决定响应王仙芝,聚了千八百人前去投奔。

我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事情的起初还是很顺利的,仅仅几个月时间,就有数万民众来投,攻克10余州,并于次年7月连破唐军数道防线,吓得唐僖宗不都不下诏赦免王仙芝,试图安抚。

王仙芝不为所动,继续高歌猛进,并很快将部众发展至30万人。可就在攻下蕲州后,朝廷突然招安,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开始动摇。

当时我就急眼了,对王仙芝一顿疯狂输出,王仙芝这才醒悟。但经过这么一闹,我和王仙芝貌合神离,因此决定分兵作战。

没想到的是,分开一年后,王仙芝被朝廷一封《讨草贼诏》给吓到了,并写下了降书,派心腹尚君长、蔡温球前去请降。搞笑的是,招讨使宋威因贪功,劫持了纳降表之人,谎称大败王仙芝,为其所俘。

王仙芝一怒之下,举兵冒进,不幸战死,而我就捡了个大便宜,收编了王仙芝的部众,并自封“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建元王霸,设官立职,初步建立政权机构。

接下来,我大仗小仗打了不少,有输有赢,直到我遇见自己的克星高骈。有趣的是,高骈也是个诗人,他写过几首好诗,尤其是《山亭夏日》为人所熟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因为这点特殊的缘分,我倒和他有些惺惺相惜,奈何他不这么想,我前面跑他后面追。好汉不吃眼前亏,不得已我诈降,被唐廷封为右卫将军,如果进一步将我召回京师,我也就认命了。

可让我费解的是,唐廷接受了我的降表后,各个藩镇却心怀鬼胎,完全忘了收编我的部众。看来,李唐真的是气数已尽。

也罢,也罢,那我就再添一把柴,于是领兵围攻宣州,高骈率部来救,并折了我两员大将。因此,我转道江西,接连攻下虔、吉、饶、信等州,并领兵开进福建,高骈尾随而至。

说实话,我是真怕他,我领的是杂牌军,说白了就是为了糊口。高骈不同,他26岁就开始南征北战,镇秦州、出安南都护府、擢右金吾卫大将军、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内朝外皆是大权在握。

之后又镇剑南西川,破南诏、平突厥,使荆南,出镇海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使,封燕国公,加诸道兵马都统。

换句话说,高骈曾是我人生的终极追求,未起事之前,若我能有此成就,我当为大唐抛头颅洒热血,死而无憾。

但是既然反了,就要求生路,所以面对高骈的追击,我的策略很简单,那就是再次请降。当时宰相郑畋主张受降,可朝廷内部出现了矛盾,宰相卢携和宦官田令孜执意认为不妥,于是我退而求其次,再上表请求任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但唐廷经过商量后,给我的答案是痴心妄想。

一怒之下,我领兵猛攻广州,仅用一天就攻破了城池,并发布檄文,扬言要以清君侧之名,直入长安。

因此宰相王铎自告奋勇,夸下海口要取我首级。前后三位宰相出场,还有很多使相,晚唐的吏治让我这个外行人都觉得很外行,难道他们不知道三个和尚没水喝吗?

当时广州一带有疫病流行,我决定转战中原,自桂州乘船而下,沿湘水攻下衡、永二州,之后再破潭州,直逼江陵。威压之下,王铎弃城逃到襄阳,适逢大雨雪,唐军将士溃不成军,大多淹死在沟壑之中。

随后王铎集结山南东道驻军,与我部展开周旋,我部因冒进吃了暗亏,但我不和王铎纠缠,而是重回江西整顿人马。休整之后转战临安,并在浙江一带接连取胜,不得已,朝廷再次派高骈前来解围。

高骈真是我的冤家死对头,他一来我就遭遇大败,但这次我学聪明了,用重金贿赂他的部将张璘,并奉表诈降。都说兵不厌诈,高骈终于着了我的道,上奏朝廷称战乱已平,我趁机破张璘,乘胜占了睦州、夔州和宣州。

时高骈坐镇扬州,也不知他犯了什么病,任我攻城掠地,就是拥兵不出。外面都盛传高骈与我暗中勾结,虽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我喜欢这种说法。

很快,高骈又犯了浑,两次上表请唐僖宗巡幸江淮,被朝臣质疑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夺了军权。

我趁机发兵洛阳,齐克让退守潼关,守臣开门相迎,我顺顺利利的占领了东都,之后发兵关中,直奔长安。

逼近潼关时,齐克让迎战,我避其锋芒,稍作后退,命尚让、林言率前锋迂回谷内,前后夹击,潼关破。皇城近在眼前,我亲率大军前往,僖宗出逃,未遭遇任何抵抗,甚至金吾大将军张直方还率文武官数十人至灞上相迎。

这样的大唐,的确是没救了。

公元880年12月13日,我黄袍加身,立国号大齐,正式登基称帝,许多年前我立下的誓言,如今终于得以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然而真正成了一国之君后我才知道,守江山有多难。长期以来,我都是游击政策,破了城池就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如今驻军,发现粮草是个大问题。

兄弟们跟我起事,许多人不求富贵,只求有口饱饭吃,能照顾好家人,可这一点我暂时还做不到。

由于京师被占,唐军开始了最凶猛的反扑,尚让大败,我不得不退出长安。因不甘心,择夜偷袭,又将长安夺回,这一进一出,遭殃的自然是百姓。

奈何,奈何,这就是战争。

虽然战事吃紧,可最让我心痛的是部将朱温降唐,从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的帝王梦要醒了。因为,朱温太懂我了,我的许多部将也都信他。

公元884年,我称帝后的第四年,朱温与李克用合围,我一路败退,兵马损失过半。面对他们的穷追猛打,我回到了老家冤句。那一夜,我想了很多。

同年6月15日,我退至狼虎谷,追击我的人正是我就旧将尚让,这让我感慨万千。然身边人马不足一千,大势已去,亦只能是空嗟叹。

人总有一死,回顾我这一生,也是知足了,不管后世怎么看怎么说,我都曾与命运对抗过。所以我叫来外甥林言,跟他说,“我曾经想过创一番伟业,还天下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现在明显是不可能了,是我辜负了你们。”

想了想后,我接着说,“你砍了我的头去邀功吧,不要让他人得利,以后找个地方过安生日子,不要再参与这些杀伐之事。”

林言不语,只是默默落泪,我知道他下不去手,因此我引颈自刎,结束了自己这动荡的一生。

我虽未能取李唐,但李唐却因我而亡,我不知道这是功业还是孽障,一切就都留予后人评吧!

生死的事已了,我们再来谈谈风雅,实际上在攻下洛阳时,我就已经想好了退路,如果将来功成名就,我就隐姓埋名,遁入空门,为我所造的杀戮诵经念佛,超度那些冤魂野鬼。因此我作诗《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因为这首诗,许多人都纷纷猜测,在狼虎谷我并没有自尽,而是逃了出去,后出家为僧。于我而言,在朱温、尚让降唐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死了,生命并不是用长度来衡量的。

比起我的南征北战,我更希望后人能记住我的三首诗,依稀能够想起,我也是有过“长安梦”的,一度渴望匡扶社稷、指点江山,挽唐厦于将倾。

抱歉,最终我用这样的方式青史留名。

1 阅读: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