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要的国家粮库,运河边的低调小城浚县,见证了多少王朝兴衰

旅途琪遇记的探险 2024-05-02 06:13:09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这句诗就是对我们眼前的场景最好的描述,古城是浚县古城,它与大伾、浮丘两座山融合在一起,城周就是卫河,也就是永济渠。昔日繁忙的运河也造就了古老的浚县古城。

我们沿大运河的旅程进入河南境内,由南向北第一站就是浚县,大家可能对浚县不太熟悉,这里原名黎阳,三国时期袁绍进军黎阳随后官渡之战爆发,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浚县有了一些熟悉的感觉。

在中原大地最不缺的就是深厚的历史底蕴,浚县也不例外,早在夏朝时期,浚县位于冀、兖、豫三州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商朝时有了黎的称呼,到了西汉高祖年间设立黎阳县,著名的黎阳仓也是来源于这个古老的称呼,到了明代有了浚县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来到的是浚县古城的西门,也就是古城的正门,从西门进入古城第一个不可错过的景观就是云溪桥。

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最初是木石结构。嘉靖四十五年重修云溪桥,改成了更为坚固的石桥。石桥保留至今也见证了运河的兴衰,云溪桥是五孔连拱式石桥。桥身长48.7 米,桥面宽9.95 米。桥墩两端外突三角形分水石,以减缓洪水冲击。桥的四角雁翅各置一卧姿石雕水兽,作镇水之用。技艺高超,造型精美,这也成了我们浚县古城之旅的第一个惊喜。

走过云溪桥就是古城的西门,也是正门,看上去很威严气势十足。古城建于明洪武三年,拥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八条小街和三十六条小巷。北门、东门保存完好,西侧的城墙、角楼清晰可见,南边则是和山势融合在一起,从空中俯瞰轮廓还是比较清晰的。

正好在西侧这里有一段明显的城墙遗迹,沿卫河古城墙长768米,高5.7米,采用青石和砖砌筑,内部填以夯土,并进行了白灰灌浆。修复后的城墙游客是可以登高远望近距离感受古朴的气息。

走进城门之后,恰好赶上一场豫剧演出,围绕着舞台坐满了观众,大家的热情非常高,观众看的高兴,演员演出的卖力,其实这就不难感受出浚县这里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在古城里、文庙、县衙等一些地点是需要专门购票进入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迹都值得游览。

文治阁,是古城标志性建筑,又名中心阁,始建年代不详。明方历三千年(1615),移钟于阁上,所以当地人也习惯称 这里为“钟鼓楼”。康熙四十八年重新修复阁楼,在原来低矮的地基上,增加了高台。文治阁可以说把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要说浚县,其实离不开黎阳仓,说到黎阳仓那就离不开大运河。

大运河在浚县全长约71公里。历史上这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北部边防、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农田灌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作用。

也因为运河,让黎阳仓名声远播。浚县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

黎阳仓靠近大伾山的北麓,东临黄河故道。它与黎阳城遗址相距约1千米,距离卫河约1.5千米。黎阳仓建在山上,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东西宽260米,南北长度280米,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黎阳仓的中北部有一条深8米的河道,是粮仓与永济渠沟通的水系。

黎阳仓在隋唐宋时期即为官仓。所以仓库的排列非常有秩序,已经探明的粮仓就有84个之多,我们看这一个个规则的绿化带也不难想到曾经的场景。

有了粮食的保障,在隋唐到北宋这几百年间,黎阳仓也一直都是朝廷向北用兵粮食的重要保障地。

浚县是河南唯一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值得大家前来一探究竟。

0 阅读:8

旅途琪遇记的探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