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叨哔叨了
“足球运动员太辛苦了,挣得多点是应该的!”
“别再降薪了,再降就没人踢球了!”
2025年4月1日。
前国脚徐亮最近一场直播。
愣是把足球圈的“降薪”整成了全网热搜。
这位已经退役的国脚名将,如今对着镜头激情输出。
句句带梗、字字扎心。
他搬出中日韩薪资对比表,痛陈球员白白挥洒血汗青春。
可评论区网友却纷纷甩出“灵魂暴击”:
“薪水是日韩三分之一?那水平有没有人家三十分之一?”
撕开了中国足球最荒诞的遮羞布。
年薪五百万还不满足,却永远出不了线。
中国足球的问题真的只在工资上吗?
中超降薪大戏时间线:钱花完了,脸丢光了
提起中国足球。
相信每个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摇头。
可与惨不忍睹的成绩相对应的。
是足球运动员的高薪和福利保障。
尤其是2010年代。
中国足球的“金元狂欢”曾让世界瞠目。
奥斯卡、特谢拉等外援带着天价合同空降中超。
本土球员年薪轻松破千万,豪宅名车成了标配。
然而,随着国足屡战屡败、俱乐部财务崩盘。
这场泡沫终于在2019年被戳破。
足协先是在2020赛季试探性限薪,规定本土球员税前最多只能拿500万。
随后在2022赛季直接“下猛药”,将国脚顶薪压至300万。
至于降薪的导火索?
网友神总结:“输完越南输泰国,再不降薪输老挝!”
国足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后,高层震怒,舆论炸锅。
足协被迫“挥刀自宫”。
再加上中超俱乐部因为疫情几年的影响普遍负债累累。
再不限薪,恐怕连球队都要原地解散了。
从降薪的时机和决心来看。
足协的算盘很明确。
用限薪挤掉泡沫,逼俱乐部深耕青训,让球员“凭本事吃饭”。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财务确实健康了不少,年轻球员机会多了
但风险也显而易见。
限薪逼着俱乐部只能转型。
烧钱买外援?不如老老实实搞青训。
不少队伍和俱乐部只能压缩历史高薪合同,试图轻装上阵。
而这也导致不少优秀球员出走,中超可能沦为“菜鸡互啄”现场。
进而导致联赛观赏性下降,球迷流失。
为了搞钱。
甚至有不少高官、教练还催生出了“阴阳合同”和假球等违法行为。
从李铁案揭开足坛黑幕,因受贿1.2亿喜提20年刑期。
再到海南、成都足协主席接连被查。
可就在大家都为这番改革拍手称快时。
前国脚徐亮却在直播间公然为中超、国足“喊冤”。
并用一场直播,将足球“降薪”再次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前国脚徐亮直播怒怼降薪,球员挣高薪天经地义?
徐亮在直播中连珠炮式输出观点。
核心逻辑简单粗暴。
“中超薪资已是日韩1/3,还降个啥?”
他甩出数据对比。
日本联赛顶薪球员大迫勇也,每年的年薪能高达1750万人民币。
韩国名将赵贤祐,每年的工资是740万人民币。
信息来源:中日韩球员年薪对比:中超薪资回归理性.足球报.2025-01-12
而中超本土球员税前年薪上限仅500万。
实际大部分主力收入已跌至百万区间。
“你让家长看孩子踢球只能挣这点钱,谁还愿意送娃踢球?”
“青春饭不易,高薪是血汗钱!”
徐亮强调球员职业生涯短暂,30岁后就得“另谋生路”。
且训练伤病不断,很多都只能选择转行,日子过的紧巴巴。
就拿徐亮自己来说。
曾经的他也是被粉丝称为“徐克汉姆”的国奥队主力。
可如今却只能用自媒体账号带货为生。
提到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也直言:“流的血、受的累,键盘侠根本不懂”。
他认为球员高薪是对其付出和牺牲的合理回报。
若继续降薪,行业吸引力将荡然无存。
徐亮的言论迅速引发两极分化。
支持派认为:
球员确实是拿命换钱,伤病风险大,退役后保障少,高薪无可厚非。
反对派则认为:
降薪治标不治本,青训体系烂、腐败黑幕多,这才是国足拉胯的根源。
还有人怒批国足,水平连越南都踢不过,薪水倒比人家高十倍,配吗?
更有人直接用数据打脸。
日韩球员挣得多是因为人家能去欧洲踢球。
中超这帮‘大爷’只能窝里横,薪资和成绩挂钩才是最合理的。
更微妙的是球迷心态。
国足近期对阵澳大利亚时的因为王大雷黄油手造成的低级失误仍在发酵。
但另一方面,职业球员的真实生存状态也逐渐浮出水面。
中超替补球员月薪普遍在2-5万,中甲主力甚至不足万元。
不少球员退役后转型青训教练或体育培训,勉强维持生计。
当前500万的顶薪已低于部分头部主播收入。
职业足球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而这种情况确实造成了青训断层的危机。
19岁小将李新翔等新星的出现仅是个案。
系统性人才培养仍未破局。
正如球迷所言:
深层矛盾:降薪能拯救中国足球吗?
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的“死循环”。
首先就是大家一直在关注的薪资与成绩倒挂的现状。
国足战绩低迷,联赛却曾挥金如土,导致公众对高薪极度反感。
然后就是足球界一直没有根除的青训与腐败顽疾。
比如这次站出来呼吁涨薪的徐亮早年就曾爆料过地方队“20万充值留队”的潜规则。
若青训投入不足、选拔不公,不论涨不涨薪,家长应该都不愿让孩子踢球。
正如网友毒舌:
“降薪能治‘高薪低能’,但治不好‘脚臭’!”
中国足球要想重生,光靠抠钱袋子远远不够。
反腐扫黑、青训体系、联赛管理……
这些“硬骨头”不啃,降薪再狠,也只是一场“表面功夫”。
降薪不是解药,改革需“组合拳”。
从根除腐败、完善青训到提升联赛管理水平。
只有彻底的改革才能让球员收入与能力真正匹配。
也可以学习日韩模式。
比如日本J联赛就是通过建立三级联赛升降级制度、完善青训网络。
实现了薪资与竞技水平的同步提升。
将球员收入与联赛排名、国家队成绩挂钩。
同时建立球员转会调节费制度,引导俱乐部将资金投入青训。
正如球迷呼吁的那样:
如何在保障球员权益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将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毕竟,真正的足球强国。
既需要梅西式的巨星,也离不开完善的青训土壤和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球迷们等的不是月薪300万的“散步帝”,而是敢拼敢抢的“斗士”。
盼的不是一场降薪风暴,而是一个真正干净的绿茵场。
结语
徐亮与网友的这场“口水战”。
本质是中国足球信任危机的缩影。
降薪与否只是表象。
如何让球员配得上高薪、让球迷看得见希望,才是真正的难题。
毕竟,若有一天,国足踢进世界杯时,谁还会纠结他们挣多少钱呢?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抖音账号-徐亮
中超降薪有何好处?本土主帅得到机会,年轻小将踢上球了.澎湃新闻.2022-06-03
深度|中超降薪“壮士断腕”,中国足球到了历史转折的关头.澎湃新闻.2021-04-20
中超第三波降薪潮来临 本土球员顶薪或降到500万以下.济南时报.2023-02-04
疫情之下的中国足球:球员降薪30%至50% 中超或分组比赛.中国新闻网.2020-05-08
或再次降薪!中超本土球员最高年薪从税前500万降到这个数.......澎湃新闻.2022-02-10
第一,国内球员年顶薪不能再降(不能低于五百万),第二,球员年底薪也应有保障(比如不能低于五十万),第三,外援顶薪应升至二千万以上)。如此才能提高联赛的观赏性和市场的吸引力。
东拉西扯的胡说八道。完全应该用球员所在当地的平均年薪做基数然后按能力乘于一定倍数。顶薪不应该超过当地平均年薪的20倍,刚入行的年轻球员底薪可以在2到3倍的情况下保持2到3年...比如上海,平均年薪大概15万,那球员最高年薪就不应该超过300万,而刚入行球员年薪就应该是30到50万。想要再高的收入,请出国踢球。如觉得钱少留不住人才,可以搞个特殊人员名单,总数控制在2到3人,在本一线队效力6年以上,同时国家队A级比赛出场时长超过1800分钟的,或单国家队A级比赛时长超2500分钟的,弄个限薪豁免,允许这几个人拿超出顶薪的钱。优秀的老球员太多?那就多支持他们出国踢球,最少也要支持国内球员流动,提升国内球队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