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解放战争中二野的三号人物,55年评为上将,后来为何被关押

虹摄库满天飞 2025-04-12 15:45:27

现在咱们身处的是一个安宁祥和的时代,没有战争,大家一块儿看着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裕。咱们中国人,在祖国的保护下,都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

说起来,咱们真不能忘了那些为咱祖国拼了一辈子的革命先烈。正是因为他们英勇无畏,豁出性命去战斗,才有了现在这片美丽的大好河山。他们的牺牲和付出,让咱们能过上安稳日子,这可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有一支特别能打仗的部队,大伙儿都管它叫“二野”,其实就是中原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啊,主要是由刘伯承、邓小平、李达这些大佬挑大梁的。

有这么一位革命英雄,大家都叫他“活地图”,他就是李达。到了1955年,国家给了他很高的荣誉,授予了他上将军衔。

这位曾经荣获开国上将殊荣的英雄,怎么后来就没怎么听说他的消息了呢?

【李达的宏愿】

1905那一年,在陕西眉县的一个穷苦家庭里,有个瘦巴巴的小男孩呱呱坠地了,家里人给他取名叫李德三,不过后来,他的名字改为了李达。

李达爸妈跟天下所有爸妈的心愿一样,就盼着孩子能有出息,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希望李达能通过好好读书,摆脱家里的穷日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帮助的人。

李达家里头穷,所以打小他就得一边啃书本,一边给那地主家做零工赚钱。他得利用空余时间,帮地主干点杂活,以此来补贴家用。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没放弃过学习。

李达的爸妈都不识字,但他们心里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李达别再像他们那样没文化。为了这个,他们可真是下了狠心,到处找人借钱,就为了能让李达有学上,好好读书。

李达真是个让爸妈骄傲的孩子,打小就特别用功读书,后来啊,他还顺利考上了省里的师范学校。

在学校那会儿,李达是个充满激情的小伙子,他前前后后参加了不少爱国学生活动。

1924年那会儿,李达回到了自个儿的老家,找了份教小学的活儿干上了。

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好多先进的思想观念,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还钻研起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军事方面的知识。

可他心里明白,当老师并非他真正的梦想所在,他心心念念的是军旅生涯。打从小时候起,他那颗心里就悄悄种下了想要当兵的种子。

1926年的时候,21岁的李达踏进了军官学校的大门,开始进一步的深造。

毕业后,李达因为表现特别出色,就被挑中进了国民革命军,当上了排长。没过多久,他又因为能干,升为了旅部的参谋。

尽管他已经从底层一步步干到了旅部的参谋位置,可心里头还是一直犯嘀咕,琢磨着革命到底图个啥,这革命的路以后又该往哪儿走呢?

这事儿老是在他脑子里转来转去。

1931年年底,国民党军队在第三次试图打败中央苏区的“围剿”行动中,没能成功。那是在12月份的时候,他们遭遇了重大挫败。

这时,他下定了决心,不再犹豫不决,毅然跟着赵博生他们,带着战士们一起发动了宁都起义,就这样加入了共产党指挥的红军队伍。

到了这个时候,李达心里头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是找到了对的地方了。他打定主意,要在这个新起点上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

【革命之路】

李达在部队里那可是相当出色,好几次打仗都赢得了上级的连连夸奖。

打仗的时候,他特别机智,能巧妙地打退敌人,而且他还很会和队友配合,领导能力相当强。他总是能带领大家一同作战,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1936年那会儿,他被提拔成了红二军的参谋长。

抗日战争一打响,李达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八路军129师。在那里,他和“二野”里的重量级人物刘伯承并肩作战,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对抗外敌的侵略。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李达和刘伯承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他们一同商讨战术,制定策略,只为能将侵略者早日赶出家园。两人齐心协力,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的身影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可以说,在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期间,李达与刘伯承的联手合作,无疑为抵御外敌的入侵增添了强大的动力。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1938年年底,也就是12月份的时候,李达接到了一个新任务,他成了129师的参谋长。

那时候,他特别重视情报收集,每次打仗前,都会把敌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这成了他之后打仗的一个老习惯,给我军赢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晋冀鲁豫那一带的战斗里,李达负责带着大家打仗,结果打得非常漂亮,赢得了大胜仗。

后来,他成了晋冀鲁豫军区的参谋长。

1948年春天,5月份的时候,李达挑起了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参谋长的大梁。他带领团队打了好几场仗,而且每一场都打得非常漂亮,战绩相当辉煌。

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原野战军,大家也叫它第二野战军,这时候李达就升为了二野里头的三号大人物。

后来,二野的三位领导被大家看作是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提起他们,那可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那天晚上,部队摸黑行军,走在最前面的队伍竟然三次都走岔了道。好在李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次都及时发现并给他们指对了方向,这才避免了麻烦。

李达对地理位置特别上心,那种复杂的战场环境,他只要瞅上一眼,就能牢牢记在心里。而且,他的脑子里就像有个魔法一样,能自己把地形构建成一个三维的画面。

在打仗的时候,靠着他那出色的指挥能力,无论地形多么棘手,他手下的士兵总能一次次取得辉煌的胜利。在他的带领下,再难搞定的战场环境,也都能顺利拿下,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漂亮仗。

在那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李达可真是个军事奇才。他不想让我军和敌军硬碰硬,所以就精心设计了一套打仗的方案。他不仅猜中了敌军会怎么走,还巧妙地把我们的队伍带到了安全的地方,成功地绕开了敌军。这家伙,预判能力简直了,太神了!

那时候,部队里人手不够,装备也参差不齐,李达就把重点放在了练兵上,想靠这个让部队的打仗能力更上一层楼。

李达不仅亲自上手教大家投弹和刺杀技巧,还特别注重用自己的行动给大家做榜样。很多指战员在他的悉心教导和亲身示范下,后来都逐渐成长为非常优秀的参谋。他的言传身教对这些指战员的影响真的很大。

李达在军事训练上那可真是有两把刷子,他教出来的战士个个都是行家。他不仅能让士兵们学会打仗,还教会了他们怎么通讯、怎么侦察、怎么管理,反正各种专业技能都拿捏得死死的。

现在的李达,已经是二野部队里打仗离不开的一员大将,他在军队里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他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让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

1950年那会儿,朝鲜战争打响了,李达挑起了志愿军参谋长的重担。他亲自跑到上甘岭那边,去查看防御工事和周围的地势,给出了好多特别有见地的点子。这些建议让志愿军代理司令员邓华同志对他赞不绝口,还亲切地称他为“智多星”。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接到了新的任务,他被安排到西南军区,负责处理那里的土匪问题。

他一来,西南地区的那些土匪吓得不行,没多久,那些凶猛的匪徒就都被收拾干净了。

从那以后,这里再也没出现过凶猛的匪徒,李达给这片地方带来了长久的平安和宁静,成了大伙儿心目中的大英雄。

1953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李达接过了志愿军参谋长这个重担。虽然身居要职,但他可没半点飘飘然,反而对自己管得更严了。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持续发光,不断努力,实实在在地为党和人民做点好事,继续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咱们得实心实意地干,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为人民的生活改善贡献力量,一直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进行到底。

1955年的时候,李达被授予了上将的军事荣誉。

他说,对他而言,军衔高低并不是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了哪些事情,他的价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他亲身体验过社会最底层百姓的辛酸与无力,那些生活在烽火连天岁月里的人们,日子真是过得异常艰难。他心里头总想着,得让大伙儿的日子好起来,不再受这份罪。于是,他和无数英勇的革命斗士一起,共同努力,最终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

因为他们奋不顾身地战斗,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崭新的日子。这些勇士们的付出,换来了大家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英勇行为,真的是让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同,那么充满希望。

但从那以后,李达上将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了踪影。这背后到底藏着啥原因呢?

【被雪藏的四年】

李达被封为开国上将后,就接手了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工作。他主要负责的是南京军事学院的日常管理和整个军队的训练事务。

在五十年代初那会儿,因为苏联在帮忙咱们打抗美援朝战争还有其他一些事情上,真的是给了咱们很大的支持,所以咱们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那时候是特别铁的。

那时候,因为两个国家走得很近,李达就巧妙地用上了苏联那边关于军事怎么管、怎么练的教材。他还经常把苏联的专家顾问请到学校里来,让他们开讲座,好让大家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军事管理和训练方面的高招和好理念。

到了五十年代末那会儿,苏联对中国在军事上的需求以及一些过往的历史问题,态度开始有了变化,这让中苏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上头领导觉得,李达在管理学院和操练军队这事儿上,得用上咱们国家以前的管理和训练老法子,按照咱们自己的打仗路子来。

在那个中苏关系特别僵的时候,李达其实没必要去拿苏联的教材来用,他应当坚决反对跟苏联有关的文化和思想,还有啊,不能直接就照着苏联的军事那一套来做。咱们得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能啥都跟着苏联走。对于苏联的军事经验,咱们应该批判性地看待,不能一股脑儿地照搬。毕竟两国情况不同,得找适合咱们自己的路子。

李达认为,尽管现在中苏之间的关系有点僵,但他们那边的教材和在军事上的做法,咱们还是得大方点儿,学学人家好的地方,把不好的给剔除掉。说白了,就是要挑精华的来学,别的就不考虑了。

倔强的李达最终被扣上了“教条主义”的帽子,他和学院里的其他一些高级领导人也一并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那会儿,李达遭了殃,硬生生地被关了四年。

他被关起来的那段时间,表现得特别冷静,一点都没闹腾。相反,他利用这个机会,一直坚持在学习。

后来,有人就好奇地问他,到底是怎么被抓进去的,又是怎么给放出来的。

他轻轻松松地说:“莫名其妙就被抓了起来,然后又莫名其妙地被放了出来。”

李达经历过不少坎坷,但这些都没能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虽然他之前也曾硬着头皮写过那份检讨书,但他心里一直嘀咕着自己其实没错。在被关起来的那些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那股子硬气,打死也不肯低头服软。

李达所处的环境相当糟糕,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尽管周围条件非常艰苦,李达还是咬牙挺住了。他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打倒,而是选择在那里站稳脚跟,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曾动摇。李达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环境再恶劣,只要内心足够坚定,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72年10月份,李达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转机,他再次被委以重任,回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当上了副总参谋长,同时还兼管着解放军体育指导委员会的头儿。

他一直在为我国的军队现代化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他从未停止过在军队进步和国家防御方面所做的努力,始终如一地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兢兢业业地工作。

1993年7月12日那天,李达老人在北京安静地离开了我们,他那时候已经88岁高龄了。

李达做了四十二年的参谋长,他这人冷静又胆大,脑子转得快,办法多,战场上立下好多大功,因此得了个“优秀参谋长”的美名。

他一辈子都扎扎实实地深入基层,到处考察研究,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为祖国做贡献上。他从不空谈理论,而是脚踏实地,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真实情况。为了国家的发展,他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让人敬佩。他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为了缅怀李达的贡献,大家在他的老家树立起一座威严的雕像。这座雕像里的李达,看起来刚毅不屈,神采奕奕,仿佛在凝视着遥远的未来。

李达的老房子现在成了当地一个学习红色历史的地方,他那些充满革命精神的故事被重新整理成了教学材料,专门用来给孩子们上爱国主义教育课,成了个很好的例子。

后辈们对这位开国大将充满了深深的敬仰,时刻提醒大家,得把这种革命斗志传递下去,并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铭记,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为我们换来了长久的安宁生活。

2 阅读:2162
评论列表
  • 2025-04-14 08:43

    李达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但作者的水平太差了

  • 2025-04-14 16:25

    三号从来都不是参谋长,是政治部主任

虹摄库满天飞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