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大势与节奏

瞌睡虫的 2025-02-24 04:06:18
前言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忙得没有时间去思考,这是个很让人讨厌的节奏,但至少还得持续七周。

这就好像最近一段时间的行情,有人愉快地挣钱,有人却一路亏损或者是横移不动,感觉节奏始终不对。

在市场恢复的初期,市场里往往是有规律地轮动,很少出现一起拉升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要么踏准节奏,随波逐流,要么就耐心等待,等待你看中的风口轮动,然后参与,最忌讳的就是胡乱蹦哒。

今天还是谈谈指数和轮动。

增量出现

很显然,市场里出现了一些增量,主要是在香港市场。

毋庸置疑,香港市场的增量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也是领先于我们的,原因就是外资来了。

新闻里说外资开始配置中国资产,很显然这个动作是在香港,它远比上证要走得强。15年以后,因为抓妖精的缘故,有很多资金是不太敢直接进入A股的,毕竟我们的外汇管制相对严格。

从这个动作来看就能发现,资金主要的介入就是港股中的科技股,它引领了A股市场的动作,很显然最近的风口就在科技。

对比我们的上证指数你就会发现,从去年10月8日出现了几个高点,10月一个,11月一个,12月一个,12月底一月初这个不太明显。这四个高点出现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一些个股的短期头部,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差异。

首先10月8日出现高点的个股,很多是非常弱势的,有不少是盘子大启动困难、问题比较多的个股。

而大多数小盘股在11月出现了高点,经历了整整两个月的清洗,1月中旬的时候,它们已经在横移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类个股还在持续新高,比如消费、旅游等等。受到政策的影响,它们很多在12月才逐渐出现短期高点,随着1月的下跌开始下滑。显然,这一类个股,一个多月的调整时间是不够用的。

因此,我们看到最近消费类的相对沉寂,科技股的如火如荼,只不过在上一轮的整理中,它们略微提前了一个月罢了。

虽然这样的轮动不是必然,但是在每一轮市场的走势中,大概率会是一致的。依稀记得18年前后曾经也提到过这个概念,当时就说过,15年最弱的个股,往往都是在09-11年出现新高的个股。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套牢盘比较重,清洗的时间也不够。

同样,在一个阶段性调整中也是如此,一段上涨后,个股进入一个沉淀期,开始换一些稳定资金。除非大势不好,否则这个换资金的过程需要花时间去慢慢磨。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这样的清洗到逐渐枯竭的成交量。很明显还有很多个股,量能在这里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要么跟随轮动,要么耐心守下去,目前的盘口是没有问题的。

指数

年后指数经历两三周的时间,显然港股提前突破了,而且量能放得很好。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你会发现大盘股没有跟。

这个问题非常明显,上证50的量能不对。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这只能说明市场里有些资金还在犹豫,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资金,在港股和国内都比较犹豫。

我不想猜测原因是什么,但是我比较担心的是当外资在科技上一轮进攻获利后直接撤退。那么最近没有上涨的个股,特别是控盘度不那么高,量能参差不齐的那些会借机会清洗一轮。

这个动作虽然还没有出现,但是你会发现科技开始泛滥,至少我不相信科技会一直拉升。

看看港股就知道,前几天已经出现一些颓势,结果周五领导一讲话立刻放量突破了。这个量能很好,趋势也在持续,按常理来说,其它个股也会逐渐跟一下,不应该出现跷跷板的动作。

如果这个跷跷板的分化越来越明显,那就要小心炒作的终结了。说句不太好听的话,现在炒作的主流AI和机器人,都完全无法形成实质性的生产力。

结束语

完全没有时间坐下来边翻盘子边写,都是利用小朋友在击剑馆的时间里写上一点点。

这个学期给研究生上《人工智能》的时候,一边讲我一边就在想,如今的AI还远达不到我们期待的那种超能力,却已经让人们浮想联翩,炒作不断。

很多的概念都是如此,你千万不要认为它们就一定具备所谓的持续性,炒作后沉寂,沉寂后重新编一个概念炒作。AI如此,券商如此,旅游也是如此,所有的板块都是如此,只不过是炒作的时候,配合的风口在什么地方。

AI算法中,有一个模拟褪火算法,讲的是一个固体加热后,冷却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市场也是如此。个股也会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从启动前到拉升结束,有一个明显的收与放,机会也就出现在这个收与放的过程中。

0 阅读:0

瞌睡虫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