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这个老头生产的哑弹,为什么让李鸿章背甲午惨败的锅?

历史可以很好看 2018-01-25 16:04:24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被列强欺辱,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下来,中国一路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在所有对外战争中,中国输得最憋屈的恐怕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了,这是由李鸿章指挥的,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可结果败得很惨,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清朝有三个人,他们联合起来坑害了李鸿章。

李鸿章

第一个坑害李鸿章的是李秉衡,甲午战争爆发时,他担任山东巡抚,当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时,旅顺地区告急,李鸿章知道可能清朝会输,于是他便向李秉衡求助,当时清朝也已经下旨,让李秉衡派兵增援,可他却“专顾一隅”,对于李鸿章的请求坚决不予理睬,都是姓李的,他之所以拒绝李鸿章,主要还是记恨当年李在仕途上绊过他一脚。

李秉衡

从那以后,两人便成为死对头,甲午战争爆发时,李鸿章担任的是直隶总督,清朝实行总督制,名义上各省总督平等,但是实际上直隶总督最大,但总督毕竟是总督,李鸿章主要管理天津、河北一带,而当时李秉衡坐镇山东,要调动山东的兵力,必须经过李秉衡,而李秉衡的坐视不管,着实把李鸿章坑了一把,虽然对战局影响不大,但也着实可气。

翁同龢

第二个坑害李鸿章的就是翁同龢,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两人都是国家的名人,曾有人写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来讥笑二人,这里的“合肥”是指李鸿章,而“常熟”是指翁同龢,翁同龢的哥哥曾经被李鸿章检举,所以翁同龢终身对李鸿章心怀怨恨,这也是甲午战争时,他给李鸿章穿小鞋的原因之一,清廷猜忌如此严重安能不亡?

甲午海战

中午甲午战争时,英国人想清朝建议:“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而翁同龢就是负责采购快船,结果他一拖再拖,搞得李鸿章在前线缚手缚脚。比这更过分的事情翁同龢也做了,他还负责给甲午战争制造军火弹炮,但他造的炮弹很多都是哑弹,这让清朝的士兵在战场相当被动,这战争不失败都不可能了,所以这个锅应该安在翁同酥头上。

致远舰怒撞吉野号

有人可能会说了,慈禧也有锅,的确,慈禧克扣军费营建颐和园,但是也没有说炮弹都做成哑弹啊?甲午海战时那几发要命的哑弹如果换成实弹,清廷未尝会输,翁同龢可谓是导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这样说虽然有些牵强,但他的责任肯定是逃不了的,他把自己跟李鸿章的私人恩怨,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合影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正因为李秉衡的袖手旁观,加上翁同龢的背后捣鬼,结果李鸿章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或许这跟李鸿章平时为人处世有关,在官场上他得罪太多人了,到关键时刻就没人愿意帮他了,最终受苦的还是整个国家。当时中国有北洋水师,按理说不会如此不堪一击,因为李鸿章、李秉衡、翁同龢等人不团结,才导致战败。

丁汝昌

北洋水师虽有丁汝昌,邓世昌等不怕死的民族英雄,但是也架不住那些没有保质期的劣质武器,大炮打一下竟然能炸膛。丁汝昌在中入甲午战争中牺牲,成为民族英雄,但他的牺牲更像是李鸿章等人内斗的牺牲品。清朝末期在慈禧的统治下,内部乌烟瘴气四分五裂,对内都不团结,对外又怎能御敌呢?所以清朝的灭亡也是注定了的。

2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