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毛泽东最年幼的女儿,李讷在父亲眼中永远是个特别的存在。无论她做什么,毛主席都觉得理所当然,反而对她格外疼爱。这种父女间的深厚情感,让李讷在父亲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1964年7月,北京的气温持续攀升,酷暑难耐。在完成一系列重要国务工作后,毛主席携家人启程前往北戴河,寻求清凉。
【毛主席:女儿再大了,也是女儿嘛】
在北戴河期间,毛泽东依然忙于工作。某日,他正坐在沙发上阅读书籍,女儿李讷刚从海边游泳回来,身上还滴着水,就径直扑向父亲的怀抱。
看到女儿李讷来了,毛主席放下手中的书,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讷见父亲心情愉悦,心里也跟着高兴。她趁机撒娇道:“爸,要不你也来游会儿泳吧!”
毛主席听完李讷的话,轻轻摸了摸她湿漉漉的脸,关切地说道:“我也想去!瞧你这一身水,赶紧去洗洗吧……”
毛主席话音一落,李讷便从他怀中起身,说道:"我先去洗把脸,待会儿回来听您讲解《九评》。"
正当毛泽东与李讷亲密交谈时,江青从门外步入。见到父女俩温馨的场景,她略带责备地说道:“你都这么大了,已经二十多岁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听到母亲的话,李讷立刻转向毛主席,向父亲求助,说道:“爸爸,您听听妈妈刚才说的……”
毛泽东凝视着江青,眼中充满慈爱,轻声说道:“不管女儿长到多大,永远都是我的女儿。我就喜欢她这个样子。”
在毛主席表明立场后,江青没再多言,带着笑意离开了房间。江青走后,毛主席转向李讷,微笑着说:“看你衣服都湿透了,快去换身衣服吧。待会儿我给你讲讲《九评》。”李讷应了一声,随即走出了房间。
望着女儿远去的背影,毛泽东微微一笑,脑海中浮现出她幼年时依偎在自己怀中亲昵的情景。
1940年,李讷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降生,成为毛泽东最小的女儿。她的到来让毛泽东倍感欣喜。在为女儿取名时,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定了“李讷”这个名字。
毛主席在房间里踱步思考,想给女儿起个有深意的名字。他反复念叨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应该少说多做。”这句话触动了他,于是他决定给女儿取名李讷,寓意深刻而简洁。
毛泽东当时已经47岁了。由于投身革命事业,他之前的孩子都没能在他身边成长,这让他一直感到遗憾。因此,他下定决心不让李讷离开自己。
每当有空闲,毛泽东总会走进李讷的房间,把她抱在怀里,轻轻逗弄。看着李讷张着小嘴发出“”的声音,毛泽东一天的疲惫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李讷逐渐成长,开始学会独立行走。为了缓解毛主席繁重的工作压力,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年幼的李讷前来,借此机会让主席外出散步放松。
当李讷走进办公室时,毛泽东总是满心欢喜,将她轻轻搂住,逗乐一番,随后便牵起她的手,一同外出漫步。
毛主席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周围的工作人员仿佛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个个显得格外欣喜。
1942年,由于工作安排,毛泽东从杨家岭搬到了枣园居住。那时,他的女儿李讷已经能踉踉跄跄地小跑了。看着女儿摇摇晃晃地迈着小步子,毛泽东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父亲特有的温情。每当李讷缠着他要听故事时,他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耐心地给女儿讲上一段,从不嫌烦。
偶尔,一些领导干部会去毛泽东的办公室汇报工作。会议结束后,他们走出办公室,遇到李讷时,便会陪她玩上一阵子。李讷也会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叔叔"或"伯伯"。这种温馨的互动展现了领导人与毛泽东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
当时,延安被国民党和日本人封锁,情况非常糟糕。毛主席心里一直很着急,不仅要操心打仗的事,还得指挥前线。他特别担心战士们的安全,心情很沉重。有时候,李讷来找他玩,毛主席因为心里烦,会忍不住对她发火,甚至还会打她一下。后来,李讷回忆起这件事时,也提到了这些细节。
我大概五六岁时,家在北方。那时父亲正忙着指挥一场大规模战斗。由于年纪太小,我还不懂事,连续几天没人陪我玩,感到特别孤单。我总缠着父亲,希望他能陪我。但那次,父亲没理我,一直在摆弄一些纸张。后来我才明白,那些是电报,父亲的心思全在远方的战场上。
当时我年纪小,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觉得父亲被那些纸张迷住了。我心里不爽,就偷偷钻到他桌子底下,把电报扔进火炉里烧,想着没了这些东西,父亲就能陪我了。可父亲一发现,立刻从火里抢出电报,顺手给了我脑袋一巴掌。这是他唯一一次打我。我本来就觉得委屈,直接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亲看我哭了,心一软,赶紧把我抱起来哄,连声答应陪我玩。听到他这么说,我这才止住了眼泪。
1947年3月,胡宗南指挥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发动大规模攻势,延安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鉴于这一情况,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转向陕北地区继续斗争。面对这一紧急局势,毛主席安排李讷随同中央机关渡过黄河,转移到山西境内。
即便女儿不在身旁,毛主席对她的牵挂始终未减。在行军途中,每当他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点上一支烟,总会低声念叨:“大娃娃,爸爸真的很想你!”
每当收到李讷寄来的儿童绘画作品,毛泽东总是满脸笑容,仔细欣赏这些充满童真的画作,内心的快乐自然流露,久久不愿移开视线。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米脂县沙家店一带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此役中,解放军成功歼灭国民党整编第36师指挥部及其下属两个旅,共计消灭敌军6000余人。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西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使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计划遭受重创。经此一役,西北野战军完成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的战略转变,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在沙家店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心里始终惦记着女儿李讷,便立即派人前往河东将她接回身边。
李讷回家时,身边跟着一位18岁的女孩。这姑娘名叫韩桂馨,在卫生部的幼儿园上班,读过几年书,待人特别热心。
毛主席见到李讷时,满脸喜悦,紧紧抱住她,久久不愿松开,轻声说道:“我的好孩子,爸爸真的好想你!”
李讷长时间未见到父亲毛泽东,重逢时她紧紧抱住父亲的脖子不舍得放手。随后,毛泽东带着女儿搬到杨家沟居住,从此父女俩再也没有分离。
李讷当时已经七岁,正是入学的年龄。然而,由于战争的影响,教育环境尚未具备,她无法按时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毛主席对这件事一直很上心。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了解情况后,专门安排韩桂馨过去照看,同时负责教小李讷识字读书。
韩桂馨遇见毛泽东时,他热情地询问:“小韩阿姨,有兴趣来我这儿做事吗?”
韩桂馨听完毛主席的话,回应得很得体。她说:“主席,您整天操心国家大事,想着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身边的小事肯定顾不上。要是我能帮您处理一些杂务,您就能腾出更多精力去办更重要的事。能在您身边工作,我很乐意。”
听了韩桂馨的话,毛泽东感到非常欣慰,笑着问她:“小韩同志说得很有见地,你上过学吧?”韩桂馨回答:“主席,我念了几年书,小学毕业。”
毛主席微笑着问道:“哟,还是个才女,你老家在哪儿?”韩桂馨回答:“主席,我来自河北安平县。”
得知韩桂馨来自河北安平,毛泽东立刻联想到李银桥也是同乡,便对李银桥说道:"小李,你和韩桂馨都是安平人,算是同乡了。这是难得的缘分,你们握个手,认识一下吧!"
在毛泽东的关心下,韩桂馨与李银桥相识相恋,最终步入婚姻殿堂。毛泽东原本承诺为他们主持婚礼并亲自到场祝贺,但由于公务繁忙未能出席。尽管如此,他收到了两人婚礼的喜糖,表达了对这段姻缘的祝福。
韩桂馨在照料李讷的过程中表现极为负责,这种细致入微的看护态度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赞赏。
韩桂馨注意到李讷最近状态异常,于是主动向毛主席汇报:“主席,李讷这几天心情低落,食欲不振,总是一个人对着镜子发呆,时不时还偷偷流泪。我试着问她原因,但她始终不肯开口。”
得知情况后,毛主席马上放下手中的书,让韩桂馨把李讷带过来见他。
李讷一进门,毛泽东就察觉到她的情绪不对劲,正想开口询问,她却突然哭了起来。毛泽东立刻上前将她搂住,轻声问道:“孩子,出什么事了?跟爸爸说说,为什么这么难过?”
毛主席正急切地等着女儿回应,李讷却哭着说:"爸,你帮我看看,我的牙齿是不是要变黑了?要是全黑了,像朱叔叔那样,我可怎么办!"
听完李讷的解释,毛泽东这才意识到她最近情绪低落、频繁照镜子的缘由。他笑了笑,说道:"那天我只是和你朱叔叔说笑,没想到你竟当真了。"
李讷听到毛主席的话,用小手抹去脸上的泪水,带着疑惑的语气问道:“您真的只是在说笑吗?没有骗我吧?”
面对李讷的疑虑,毛泽东耐心地解释道:“黑豆虽然外表是黑色的,但它的营养非常丰富,对身体有益。它不会导致牙齿变黑,你可以放心食用,不用担心。”
得知确切消息后,李讷兴奋不已,她紧握住韩桂馨的手,蹦蹦跳跳地离开了。
1948年,毛泽东与中央领导机关迁至西柏坡,李讷也在此地开始上小学。次年3月,她随父亲前往北京。
没过多久,李讷被送到北京西郊的育英学校,直接进入四年级学习,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小学环境。
每到周末,毛泽东总会空出时间,陪孩子们共进晚餐。饭后,只要没有紧急事务,他就会牵着李敏和李讷的手,带她们到户外走走。在中南海的夕阳下,晚风轻拂着古老的柳树,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那里。
毛主席常在散步时给两个女儿讲历史故事,借此让她们理解和平的珍贵,并教导她们要紧密联系群众。这些经历成为了李讷最幸福的回忆。受父亲启发,她对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李讷:父亲教会我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1959年,李讷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在校期间,她过着和普通学生完全一样的生活。她和七位同学共住一间宿舍,睡的是上下铺,吃的也是学校食堂的普通饭菜。她按时上课,参与下乡劳动,出行也和大家一起挤公交车,没有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一次,李银桥注意到李讷面色苍白,趁毛泽东不在,悄悄塞给她一包饼干,叮嘱她在饥饿时食用。
但这件事最终还是被毛主席知道了。他立即把李银桥叫到办公室,严厉批评道:“一再强调不准搞特殊,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李银桥始终严格遵守毛主席制定的各项规定,从未有过任何逾越。然而,面对李讷的情况,他内心却产生了波动。这个女孩虽为领袖之女,却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即使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她也和其他人一样,吃着普通的黑豆,过着简朴的生活。
李银桥鼓起勇气,解释道:“其他家长也会给孩子带些东西。”
李银桥话音刚落,毛泽东猛地拍桌起身,神情严肃地命令道:“我的孩子,任何饼干都不准送!”
毛主席对李讷其实特别关心。虽然要求她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不能搞特殊化,但在其他方面对她非常包容。
在毛泽东的悉心培养下,李讷逐渐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女孩。虽然她有时会在父亲面前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但总体上已经具备了一个成熟女性的风范。她言行得体,举止大方,展现出良好的教养和素质。这种成长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李讷自身的努力和进步。她的成长历程,是家庭教育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典范,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964年7月,毛主席携李讷等人前往北戴河消暑。当李讷的母亲提到“你已经二十多岁了,还这么不懂规矩”时,毛主席温和地回应道:“不管她多大,永远是我的女儿,我就喜欢她这样。”
毛主席发现李讷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可还是一个人生活,心里挺着急的。不过,他并没有去催她,也没有插手她的事。
在大学时期,李讷其实有机会发展一段感情。然而,她注意到那个男生对她有所保留,最终这段关系也就无疾而终。
某日,毛泽东见到李讷,关切地提醒道:“孩子,你也该考虑成家了。你的终身大事不只是你个人的事,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心愿。你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这心里总是放不下!”
李讷听完毛主席的教导,并未对父亲的严格管教表示不满。她诚恳地回应道:“我明白了,父亲。我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您不必再为我费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讷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然而在私人感情领域,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1970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李讷被安排到井冈山的中央“五七干校”进行劳动锻炼。当时,她已经30岁,正值成年。
毛主席对女儿的终身大事十分关切,但并未过多干预。他明确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她的婚事由她自己决定,无论是嫁给工人还是农民,我都尊重她的选择。"这种开明的态度体现了毛主席对子女个人意愿的尊重,也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包容与理解。他虽心系女儿幸福,却不愿以家长身份施加压力,而是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伴侣。这种教育方式既体现了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毛主席对新时代婚姻自由的认同。
毛主席正为李讷的终身大事操心时,突然收到她寄自江西的一封信。李讷在信中向父亲明确表态:“我决定和小徐在一起,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
得知女儿李讷即将成婚的消息,毛泽东立刻向送信人仔细询问了男方小徐的背景。了解到小徐虽是农家子弟,却勤奋好学,追求进步,毛泽东便在李讷的信件上批示了“同意”二字。
在李讷成婚之际,毛泽东精心挑选了一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集作为贺礼,委托他人转交给她。
婚后不久,李讷就意识到自己和小徐在很多方面都难以协调,彼此间的分歧日益加深,形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认为与其维持一段貌合神离的婚姻,不如选择独自生活更为自在。
1972年,李讷和徐某决定结束他们的婚姻关系。
李讷离婚时已有孕在身。当毛泽东得知女儿婚姻破裂的消息后,他仔细询问了离婚的具体缘由,并含泪感叹道:“这孩子结婚太冲动了!”
李讷在江西平安产下一名男婴,母子健康。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表达了关切之情。当了解到李讷独自在江西生活时,毛泽东关切地询问:"李讷什么时候能回北京?我很想见到她。"
毛主席随后指示:“通知远志和全夫,让讷娃回来吧。他在干校已经待了三年,是时候毕业了。”
接到毛主席让她返京的指示后,李讷并未立即启程。她在江西独自生活了将近两年。
1974年,李讷得知毛主席健康每况愈下,便动身返回了北京。
李讷在北京看到毛主席房间里的医疗设备,心中充满悲伤。她扑向父亲,含泪呼唤:“爸爸。”
毛主席被小女儿的声音唤醒,他紧紧握住李讷的手,声音颤抖地问道:“孩子,你怎么不来北京看看我?是不是生爸爸的气了?对我有不满吗?”
李讷抹去眼角的泪水,低声说道:“父亲,我并不是在闹情绪,只是我的婚姻遇到了麻烦。经历了结婚又离婚,还带着孩子回到北京,我实在没勇气面对您。”
李讷的言语让毛泽东内心感到沉重。沉默片刻后,他缓缓说道:“孩子,爸爸不会责怪你。我也是农村出身,明白三年光阴的艰辛。这一千多个日夜,你一定又黑又瘦了吧?爸爸的眼睛已经模糊了,让我摸摸你的脸。”
得知父亲视力下降,李讷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立刻凑近毛主席,让父亲用手触摸自己的脸庞。毛主席轻抚片刻,语气宽慰地说:“身子骨还挺结实。农村生活虽然辛苦,但也锻炼人。三年都熬过来了,孩子现在也能帮上忙了。”
见到毛泽东疲惫的神色,李讷含泪道:“我以后要一直陪在您身边。”毛泽东声音有些哽咽,回应道:“这次不会再让你离开了。”临别之际,毛泽东叮嘱李讷:“孩子,遇到什么难处,一定要告诉爸爸,记住了吗?”
在毛主席晚年健康状况恶化期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听到他低声念叨:“娇娇怎么还没来?大娃娃,你怎么也不来看我。”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李讷深感悲痛。
李讷始终牢记毛主席教导的处世原则,将其贯穿于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晚年,每当谈及毛主席,她总是这样说道:
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很深,让我们从小就养成了节俭、朴实的习惯。我们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依靠自己的本事为国家出力,独立谋生,成为能自力更生的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