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出了高铁站,最让人头大的事儿是啥?难道不是那“人海茫茫找车难”的网约车接头吗?
咱就说,兴冲冲下了高铁,恨不得一步迈到家,结果呢?导航绕晕,司机迷路,你瞅着定位,他看着车牌,俩人隔着几百米在那儿“爱的魔力转圈圈”,这滋味,谁懂啊!更别提有些黑心司机,瞅准了你人生地不熟,不是挑单就是漫天要价,简直是给咱城市形象抹黑!2021年,苏州火车站就被媒体曝光,说有些网约车司机专挑肥单,嫌路近不拉,还敢跟乘客讨价还价,这事儿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你说气人不气人?(核心事件1)
这“找车难”的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就拿杭州东站来说吧,那可是华东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每天进进出出的人,那叫一个多!网约车的需求量,一天下来得有3万单左右。可就在一年前,你在杭州东站打网约车,那体验,啧啧啧,简直是噩梦!人找不到车,车找不到人,投诉那是像雪片一样飞来。你以为就你一个人这么觉得?大家都一样!(核心事件2)
南京南站P7停车场改造前也是一团糟。说白了,那就是个大型停车场,网约车和社会车辆挤在一块儿,乱哄哄的。你下了车,得拿着手机,在车堆里大海捞针,走个十几分钟才能找到你的车,这要是赶上大包小包的,简直是折磨!高铁站的网约车接驳,真成了“世界上最难接头”的难题了!
咱中国人啥没见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嘛!这不,长三角的几个高铁站,就开始琢磨着“变形”了。
先说说杭州东站,那可是下了狠功夫!以前啊,那儿的网约车上客区,一到高峰期就堵得水泄不通,社会车辆和网约车挤在一块儿,喇叭声、吵闹声,简直没法待!但现在呢?你再去看看,那叫一个敞亮!又是增加停车位,又是扩大候车区,又是搞智能导航,硬是把个“落后生”变成了“模范生”。
杭州东站枢纽管委会那帮人,花了老鼻子劲,又是协调场地,又是引进技术,把网约车候车室和上客区来了个彻底的“大换血”。现在,网约车和社会车辆分开了,停车位也多了,候车室也宽敞了,还装了80个休息座椅,这简直是“鸟枪换炮”啊!
还有南京南站,也在清明小长假前,在P7停车场搞了个网约车候车室。你品,你细品,这就是一个试点!南京市交通集团铁投公司交控停车总经理陆启龙说了,他们拿出了88个核心区的车位,专门给网约车用。这P7停车场,原本有600个停车位,直接拿出88个最核心的,你说这魄力大不大?
昆山南站也坐不住了,赶紧派人去杭州“取经”,学人家是怎么搞智慧化管理的。没过多久,全新的候车系统就上线了,这效率,杠杠的!
他们是怎么做到让人和车“一分钟接头”的呢?说白了,就是硬件和软件双管齐下。
硬件上,杭州东站新增了6号网约车上客区,还把1号网约车上客区升级改造了一番。南京南站也把P7的候车空间扩大到了200多平方米。这空间有了,人才能舒舒服服地等车啊!
软件上,那就更厉害了。杭州东站引入了“室内北斗”网约车智能音频导航系统,这玩意儿,能让你在室内也能精准导航,找到你的车。南京南站更是在一年前就完成了智慧停车系统的改造,每个停车位都能实时识别车牌。昆山南站也装了3块智能屏幕,实时显示网约车的位置和车牌信息,简直是黑科技!
你想想,以前你下了高铁,得拿着手机,在停车场里转悠半天,才能找到你的车。现在呢?你只要在候车室里,看看大屏幕,或者扫个二维码,就能知道你的车停在哪儿了,然后直接走过去,一分钟就能上车,这效率,简直是质的飞跃啊!
当然了,长三角其他地方也没闲着。威海站、北京朝阳站也学杭州,装了电子屏;广州鼓励网约车在晚上和高峰期多跑跑,缓解出租车不够用的问题;深圳北站则增加了网约车上车点,减少拥堵。上海虹桥火车站曾在春运期间尝试“网约车专用通道”,北京首都机场也上线了“出租车调度站”小程序,深圳机场还试点过“网约车合乘”服务,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
虽然这些新模式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还有不少问题。比如说,有些乘客看不懂大屏幕,不知道自己的车在哪儿,只能问工作人员。还有些老年人,觉得屏幕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有些车站的标识也不够清楚,让人找不到上车点。苏州南站网约车候车区屏幕,工作人员王中意反复向一位老人解释新系统,但对方依旧有些迷惑:“我不熟悉,找不到自己的车位,大屏上的车位号看不太清楚。”
而且,这些车站的数据没有共享,要是能把各大打车平台的数据都整合起来,那就更方便了。以后,你一下单,平台就能直接把车位信息发给你,你直接去那个车位等着就行了。
杭州西站还探索了“先离场后付费”模式,不过要想把这个模式推广开来,还需要解决车牌识别的准确率和支付安全问题。
深圳机场曾经试点过“网约车合乘”,但因为乘客的出行时间和目的地不一样,大家都不愿意拼车,所以没搞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这高铁站的网约车管理,还是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孙荣俊说得好:“我们代表的不只是东站枢纽管委会,在所有老百姓看来,杭州东站只要发生问题,都是你杭州的形象嘛,是不是?”
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还得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