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蒋介石真的非常菜鸡吗?倒也未必,要不然,他怎么能从北伐到抗战,一路坐稳国民政府的大位?
但他兵力远超红军,战术上也并非完全错误,可为何四渡赤水战役,他还是被毛主席戏耍得团团转?其实,问题不在于蒋介石不懂兵法,而是毛主席的用兵实在太精妙!
这一战,3万红军硬是在40万大军围追堵截下全身而退,打出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的处境可不妙。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摆下“口袋阵”,誓要在贵州这片地界把红军一锅端。按老蒋的如意算盘,3万红军就像瓮中之鳖,插翅难逃。
然而,红军这边的“总导演”毛主席却不按套路来,他直接改了剧本,把原本的北渡长江方案一推,换成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四渡赤水”。
数十倍之敌、武器后勤上的巨大差距、狭窄空间的围困,怎么看,老蒋都稳操胜券吧?但结果却大跌眼镜,老蒋的40万大军就跟着红军的节奏团团转,兵力优势愣是没发挥出来。

那么,这个奇迹般的转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这就不得不提经典的四次渡过赤水的精妙战术了。
第一次渡赤水的时候,红军“变脸”,让蒋介石扑了空:1月下旬,红军在土城一带遭遇敌军顽抗,战况吃紧,北渡长江的计划受阻。
眼见局势不妙,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撤出土城,转而向西突围。1月29日凌晨,红军在元厚、土城南北一线,兵分三路渡过赤水河。
这时候,老蒋还沉浸在胜利的幻想里。他以为红军会硬着头皮往北冲,结果红军这波神操作直接让他措手不及。蒋介石急忙调兵追击,结果等他的部队赶到,红军早已消失在川南山区。

更倒霉的是,蒋介石本以为自己精心布下的“包围圈”已经把红军锁死,结果发现自己扑了个空,北渡长江的围堵部署变成了一场笑话。
摆脱围堵的红军向西进入云南扎西地区。这里地形复杂,适合休整和整编。毛主席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红军内部的一次“大扫除”——机关精简、装备优化,战斗部队得到了充实。
这不仅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也增强了战斗力。可以说是,红军在扎西“洗牌”,战力升级,面对敌人也更有信心了。

红军休整完毕,毛主席又开始动脑筋了。按照老蒋的逻辑,红军肯定会继续西进,甚至可能绕道北渡长江。
果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蒋介石真的立刻加强了川南的防御,命令大量兵力向长江沿线集结。可他没想到,红军根本不往西走,突然回马枪,转身二渡赤水,朝贵州杀了个回马枪!
二渡赤水,老蒋愣住了时间来到2月16日,毛主席果断下令东渡赤水,目标直指黔北。蒋介石的40万大军正按原计划向川滇方向压去,结果红军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重回贵州。这一下,老蒋傻了眼。
红军在黔北地区出奇制胜,迅速突破敌军防线,攻占遵义。这座城市对红军意义非凡,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重新掌握了军事指挥权,而这次再占遵义,红军更是士气高涨。
2月16日至18日,红军歼灭敌军多个团,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战斗力大幅提升。此时,蒋介石彻底慌了。

要知道上一个年头,他正春风得意:大军围剿苏区,恰好此时红军被王明等人把控,没抗住老蒋的进攻,不得不离开这块经营已久的地方。
老蒋原以为剿灭剩下的这3万人会是易如反掌,没想到却一再出岔子。他迅速调集中央军主力,命令各路大军合围遵义,企图将红军困死在这里。
但毛主席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让敌人得偿所愿。红军在贵州地区的作战告一段落后,在遵义稍作停留,然后迅速向西回撤,再次跨越赤水河进入云南。

这个举动再次迷惑了蒋介石,他以为红军是要彻底退出贵州,转战云南战场。于是,他赶紧调兵增援云南方向,加强川滇边界的防御。
但红军可不是为了躲避,而是为了下一步更大胆的行动——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蒋介石被耍得团团转1935年3月15日,红军在川滇一线完成战斗部署,随后不按常理出牌,再次回师东渡赤水。这已经是第四次跨越赤水河了,蒋介石完全被绕晕。
他一直以为红军已经被迫向滇西方向撤退,可谁想到,红军又回到了贵州。此时,蒋介石的40万大军已经被调动得七零八落,完全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围态势。
贵州的守军以为红军不会再回来,云南的兵力又被调去堵截,结果四渡赤水的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杀回贵州。

在贵州扎西一带,红军与敌军展开激战,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灵活的战术,击溃敌军数个团,成功打出一条血路。
这场战役让红军彻底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开始向云南方向战略转移,为之后北上陕甘宁打下基础。
这一招彻底让蒋介石崩溃。他之前用40万大军围堵,结果红军四次渡河,把他的包围圈搅成了一锅粥。等他反应过来,红军早已甩开追兵,重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让中央红军摆脱了追兵,还成功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毛主席的指挥艺术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红军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
最终,蒋介石空耗数十万大军,什么都没捞着,甚至连红军的影子都没见到。而红军则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顽强的斗志,最终踏上了新的征途。
毛主席曾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四渡赤水的精髓,就在于不断制造敌人误判,让敌人疲于奔命,而自己始终掌握主动。最终,蒋介石的40万大军,竟然成了红军最好的“护送队”。

参考资料:
论四渡赤水之“奇”.巴蜀史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