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一位老将军冒风险,为林彪说公道话:历史不容随意涂改

英武看历史 2023-05-06 21:51:06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林彪元帅的贡献必须肯定,历史不容随意涂改。”

上世纪90年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国中将胡奇才一脸严肃地表示,林彪是辽沈战役取得胜利的最大功臣,不能因过错就埋没他的赫赫战功。

一石激起千层浪,胡奇才的表态很快便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那么,胡奇才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为何会说这样的话?

违抗军令,全歼国军王牌部队

胡奇才第一次与林彪对话,已经是1946年的事了,胡奇才正在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中担任司令员。

当时,解放战争爆发不久,对东北的争夺逐渐升温。

蒋介石明白,“国民党命运在东北”,于是,他自恃兵力、武器占优,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对胜利志在必得。

而我军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势头同样迅猛,毛主席指出,“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在毛主席的授意下,林彪带领的东北民主联军的实力不断增强,还打出了四平之战等著名战役。

为了破坏我军在东北的根据地建设,1946年10月,蒋介石让杜聿明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南满根据地袭来。

其中,新1军从西线挺进,新6军由东线包抄,52军则充当主力军,从中路直挺挺地逼近。

这三个军都是国军中的绝对精锐。

我们都知道,国民党抗日相当消极,屡战屡败,但这三个军在全副美械的加持下,反倒打了不少胜仗,实力不容小觑。

此时胡奇才率领的4纵总兵力不过1万余人,上级的命令是,不要和敌人硬碰硬,分兵阻击,逐个击破。

这很是符合我军的游击战战术思想,但在胡奇才看来,一旦将本就不多的兵力再分散开来,只会遭到敌军分割,慢慢被消耗殆尽。

于是胡奇才经过审慎的思考,最终决定——集中兵力,打一场歼灭战。

此时,52军的先头部队25师已经在向南满靠拢,而这支部队一贯有着“千里驹”的称号,是王牌中的王牌。

正因如此,4纵政委得知胡奇才的想法后,非常吃惊,他也一再劝说胡奇才再考虑一下。

然而,胡奇才却无半点犹豫,他亲率5个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25师的两个独立营发起进攻。

很快便取得进展,不仅歼灭了不少敌人,还从俘虏口中获取了大量情报。

利用这些情报,胡奇才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他且战且退,一路将25师主力耍得团团转,并于10月31日将其诱骗至新开岭一带。

此地层峦叠嶂,地势险要,非常适合伏击,而胡奇才早已联络韩先楚请求支援。

韩先楚的3个团和胡奇才的8个团,前后包抄,将25师团团围住。

经过3日的鏖战,新开岭战役最终以我军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悲惨身世,毅然参军

这一战,国军25师8000余人遭到全歼,就连师长李正谊也成了我军的阶下囚,不仅如此,我军还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

战后,林彪立马派人找到胡奇才,要求与他见面。

当时,胡奇才内心还颇为忐忑,毕竟,自己虽然率军取胜,但违抗军令可是犯了大忌讳,胡奇才担心林彪这次找他是要“秋后算账”来了。

然而没等胡奇才走近,林彪便迎了上去,紧紧握住他的手,“奇才同志,这一仗打得漂亮啊”。

胡奇才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随后诚恳地检讨了自己抗令一事。

没想到,林彪却摆了摆手,“不碍事,能打胜仗就是好将军嘛,我还要向你请教呢”。

林彪主持东野作战会议

胡奇才一直听闻林彪为人沉着冷静,不苟言笑,见面却发现他相当热情,于是,自己的话匣子也打开了。

在一番促膝长谈之后,林彪对胡奇才的革命生涯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胡奇才生于1914年,湖北红安人,年少时,他家境贫困,一家7口经营着一户豆腐坊过活,收入相当微薄,胡奇才也被迫早早下地干活,给地主家种田。

直到9岁那年,胡奇才才进入私塾读书,给他上课的,是一位名叫张楚峰的青年共产党员。

此后几年内,张楚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胡奇才传授了大量知识,并在他心里种下了进步思想的种子。

只可惜,1927年蒋介石掀起白色恐怖后,共产党员便遭遇到悲惨的命运,张楚峰义务在家乡办学也被禁止。

不仅如此,他还多次被逮捕入狱,遭到酷刑折磨,1929年更是被残忍杀害。

恩师就义那天,胡奇才碰巧目睹,他看到国军在河边毫不留情地枪杀张楚峰时,内心的愤怒几乎无法控制。

回家后,他不顾父亲的阻拦,毅然踏上了寻找红军的旅程,他心中坚信,“只有参加红军,才能为一家人带来活路”。

由于年龄较小,胡奇才由少先队员开始做起,1930年才如愿进入华河区红军特务营。

参军后,他每次打起仗来都身先士卒,1931年的一个季度内,他便参加了5次战斗,且每次都有斩获,甚至一人缴获了敌人的一挺重机枪,令战友们赞叹不已。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胡奇才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逐渐打出了一些名气,1933年,不到19岁的他便被提拔为红四方面军十一师35团的政委。

胡奇才(左)

后来,胡奇才多次负伤,手掌、肋骨、右臂和左膝都曾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但他总是轻伤不下火线,赢得了上级的充分信任。

长征结束后,胡奇才已升任为十一师政委,开始在军中独当一面。

1938年8月,胡奇才接到组织命令,率部前往山东,走向了抗日前线。

围点打援,痛击日伪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前往沂蒙山区视察,途中,他与老区的群众亲切交流,谈到了抗日期间的诸多往事。

就在迟浩田准备离开的那天,一名年过古稀、头发花白的老人拦住了他,

“首长,您认识胡奇才同志吗?他现在怎么样了?”

迟浩田早就对胡奇才在山东的抗日经历有所耳闻,于是便饶有兴趣地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也相当健谈,当即唱起了抗日期间流传的一段歌谣,

“胡奇才,真勇敢,带领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个翻译官”。

经老人回忆,1945年6月胡奇才在冶源痛击日寇的那段历史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冶源是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小镇,位于临朐县南侧,面积虽不大,但地理位置优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意义极为关键。

日军入侵潍坊,攻占临朐后,立即派出重兵把守冶源,借助冶源的地理优势,给八路军造成过不小的麻烦。

但进入1945年以后,日军颓势尽显,八路军在山东发起了猛烈的反攻,解放了大片土地。

胡奇才当时正担任鲁中军区参谋处处长,对冶源这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自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率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将其紧紧包围。

按理说,八路军本可以一鼓作气,攻克冶源,但胡奇才注意到,冶源的守兵只剩下一些伪军,日军部队都集中在临朐城。

他料想,面临围困伪军一定会向日军请求增援,这正是伏击日军的绝佳机会。

于是,胡奇才一边假意调离大部队,给伪军传递情报的机会,一边则带着一队亲信,埋伏在临朐到冶源的必经之道上。

果然,日伪军很快掉入圈套,6月21日中午时分,数十名日本正规军跟在300余名伪军身后,由临朐北上,直指冶源。

途中有一条河流,当伪军先头部队渡河后,胡奇才意识到时机已到,于是,他挥舞着手臂,大声喊道,“杀啊,把这群侵略者砍成肉泥”。

之所以用“砍”字,是因为八路军攻打冶源时消耗了大量弹药,武器库存不足,胡奇才见日军人数不多,便决定和他们贴身肉搏。

随着胡奇才的一声令下,八路军战士们勇猛地从河边的芦苇丛里跳了出来,日军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当场吓得魂飞魄散,四散而逃。

胡奇才却不给他们逃窜的机会,他早已命人将几个出口牢牢守住,在一片混乱中,敌军无力抵抗,系数倒在了胡奇才部的刺刀之下。

300多名伪军遭到全歼,33名日军正规军也被歼灭。

战后清扫战场时,胡奇才又将日军尸体拉到一处,随后举起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相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这张照片一经传开,很快激起了山东人民的抗战热情,各地反攻的浪潮此起彼伏,没过几个月,山东境内的日寇便被全部赶了出去。

胡奇才率鲁中军区2团歼灭日军一个小队

受到林彪信任,塔山一战成名

解放战争开始后,胡奇才被调往东北,历任辽东军区三纵、四纵司令员。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一幕,1946年10月,胡奇才一招“瓮中捉鳖”,在新开岭地带全歼国军的“千里驹”25师,从此获得林彪的赏识。

我们都知道,林彪的性格一贯内敛,待人接物都讲究点到为止,但对胡奇才却是一个例外。

自新开岭战役后,林彪便经常邀请胡奇才到自己家中做客,两人互相讨论战略部署、人员调配,在那段时间,胡奇才的指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不仅如此,林彪对胡奇才的生活情况也非常关心,胡奇才早年间多次负伤,留下了头痛的毛病,林彪还为他找医生。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毛主席决定由锦州下手,逐步瓦解国民党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东野对锦州发起攻击

要想攻克锦州,必须切断它和周边地区的联系,其中,距锦州20公里的塔山是交通要道,乃是我军需要警惕的头号目标。

那么,塔山阻击这一重大任务该交给谁呢?林彪第一时间想起了胡奇才。

塔山虽然名字里有“山”,但却是个无险可守的平原,防御难度无需赘述,而国民党为了支援锦州,一次性抽调了12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向塔山发动攻势。

为了阻击敌军,胡奇才先是修筑大量防御工事,改变了塔山的部署,后来又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严控周边要道,绝不给国军任何机会。

从10月10日开始,胡奇才率领的4纵与敌军激战6昼夜,在十几个师的轮番攻击之下,4纵竟丝毫不落下风,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丢失。

后来,蒋介石亲自督战,但见到我军部署严密、斗志昂扬,也不仅打起了退堂鼓,国军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代价,也未能跨过塔山的屏障,最终只能悻悻而返。

这一战,不仅确保了锦州战役的顺利进行,也为辽沈战役,乃至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奠定基础,胡奇才也一战成名,人送外号“塔山猛虎”。

结语

正是由于林彪的慧眼识珠、知人善任,才有了后来胡奇才在辽沈战场上的大放异彩。

新中国成立之后,胡奇才也获得了开国中将的军衔。

而对于林彪,胡奇才也是客观评价,所以上世纪90年代,胡奇才才会客观公正的肯定了林彪在辽沈战役中所作出的贡献。

功是功过是过,胡奇才也一直秉承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5 阅读: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