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矿产丰富,10万人日薪仅60元,原因何在?

张倩千 2025-04-11 17:02:06

据报道,官方数据显示,去年蒙古国出口煤炭8370万吨,预计跨境铁路投入运营后,该国煤炭运输能力将增加3000万吨,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6%以上。中国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蒙双边贸易总额达190.47亿美元,占蒙古同期外贸总额的69.5%。其中,蒙古自华进口46.41亿美元,占蒙古同期进口总额的40%;蒙古对华出口144.06亿美元,占蒙古同期出口总额的91.3%。

蒙古国铁路(资料图)

蒙古国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在全球排名第19位。在这片广袤土地下,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已发现的矿点超6000个,矿产种类多达80余种。煤炭储量保守估计超1600亿吨,境内世界级煤矿众多,像塔本陶勒盖煤矿,规模巨大,仅这一个矿的煤炭储量,就够全球使用很长时间。铜矿储量超6600万吨,奥尤陶勒盖铜金矿等是世界级矿床。此外,还有20亿吨铁矿、超140万吨铀矿、2亿吨磷矿、3200吨黄金,以及石油、天然气等。稀土储量也高达3100万吨,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我国。

然而,丰富资源并未让蒙古国摆脱贫困。其人口仅约35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3人,人均资源占有量极高,理论上资源价值能让民众富足生活数百年。但实际情况是,蒙古国经济总量仅两百多亿美元,人均GDP为5838美元。全国有28%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约10万人每天收入仅6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月工资约2500元人民币。

矿土(资料图)

蒙古国产业结构问题突出,矿业在GDP中占比达30%,外贸收入里矿业占比86%。但自身技术能力不足,境内矿产多被外资掌控。少数人掌握矿权,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连基本的采矿设备都依赖进口。多数蒙古人无法成为矿老板,只能从事矿工工作,收入微薄。在一些矿山,外国企业利用先进设备高效开采,获取大部分利润,当地工人却只能在艰苦环境中劳作,拿着低薪。

蒙古国投资营商环境不佳。过去过度干涉和限制外资投资,致使大量外来企业撤离。这不仅减少了投资和就业机会,还滋生了非法采矿活动。由于缺乏先进设备和技术,许多蒙古人只能采用人挑肩扛的原始方式采矿,工作十几个小时,收入却仅有几千元。非法采矿还严重破坏了环境,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是蒙古国另一大支柱产业,但发展模式落后。长期采用游牧半游牧方式,过度放牧现象普遍,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蒙古国大量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这不仅降低了畜牧业产能,还使牧民收入减少,形成越放牧越穷的恶性循环。同时,沙尘暴等问题严重危害民众身体健康,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劳动生产力。

蒙古国(资料图)

私有化加剧了蒙古国的资源垄断,贫富差距日益严重。首都乌兰巴托聚集了全国近一半人口,而其他地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教育、医疗资源匮乏。这种人口分布不均和基础设施差距,导致区域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分配矛盾,阻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历史上,蒙古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中俄援助,形成了惰性,难以自主建立内生发展机制。在外交方面,蒙古国政策摇摆不定。提出“第三邻国”概念,积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交往。2023年蒙古国总统出访美国,双方在多个领域达成协议。但这种做法引起了中俄的警惕,破坏了地区信任关系,影响了蒙古国与邻国的合作项目推进,比如中蒙跨境铁路建设就曾因此被搁置近二十年。

蒙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因产业结构、营商环境、畜牧业模式、资源分配、历史依赖和外交政策等多方面问题陷入贫困。要摆脱困境,蒙古国需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营商环境,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资源分配,减少对外依赖并稳定外交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将丰富的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未来,蒙古国如何抉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3

张倩千

简介:每日分享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