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和上海都公布了2023年的人口数据。北京截至2023年末的常住人口为218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上海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为2487.45万人,比上年增长11.56万人。自2016年以来,京沪都实施了减量发展的战略,在人口问题上略偏保守。不过最近两三年,上海微调了人口策略,有“适度松绑”的态势。北京也略有松动,但比上海力度要小一些。从中长期看,北京和上海人口趋势如何?人口增长缓慢的京沪,未来房价将怎样走?在官宣的常住人口基本稳定的背后,京沪人口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去年年底的时候,一份蓝皮书宣布:北京常住人口实现了六连降!
根据北京2016年统计公报,当年末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172.9万人,刚刚发布的2023年统计公报宣布常住人口是2185.8万人,7年间增长了12.9万人。这7年里,北京有6年人口是连续下降的,去年只增长了1.5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人口为何7年间反而增长了12.9万人?情况是这样的: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大城市普遍“发现了”之前没有统计到的人口,有过一次人口修正。在那次修正之后,北京2016年的常住人口变成了2195.4万人。随后几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分别是:2194.4万人(2017)、2191.7万人(2018)、2190.1万人(2019)、2189万人(2020)、2188.6万人(2021)、2184.3万人(2022)。到了2023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为2185.8万人,所以从2016年末2023年末的7年间,北京常住人口一共减少了9.6万人。上海也曾学北京,严格执行减量发展的策略。不过最近两年,上海微调了这个策略,标志是:重新给五大新城定位,调高了新城的人口目标值,放松了大学生落户上海的政策。所以从2016年至今,上海常住人口虽然增长比较慢,但也有20.1万增量,明显好于北京。此前,上海在2016年统计公报中官宣的人口是2419.70万人,人口普查之后修正为2467.37万人。而2023年末的常住人口是2487.45万人。近年来,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城市房价跟人口趋势密切相关。在全国总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一座城市的人口是增长还是下降,跟每个人的“家庭资产负债表”密切相关。当一座城市人口增长放慢,甚至持续下降的时候,距离这座城市每个市民的资产缩水,已经不远了!北京和上海不动产的价值,会不会因为人口趋势而下降?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太在意地方上每年公布的人口数据。在非人口普查年份,这些数据是按照1%的抽样调查估算出来的,误差较大。几乎所有人口流入的大城市,都或多或少地低估了人口。比如广东省最近宣布,“实时在粤”人口为1.5亿人,后来交通部门的一个小程序又显示“实时在粤”人口为1.6亿人。但广东官宣的常住人口是1.27亿人左右。当然,这也跟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比较严格有关(需要在某地连续生活6个月以上)。我在10年前率先发掘、使用了“小学生人数”这个指标来观察各地的实际人口。一般来说,人口流入地的小学生增长会滞后于常住人口增长。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外地人到陌生的城市打拼,往往是在站稳脚跟之后,才把孩子带到身边。而人口流失地区则正好相反。那么,2016年以来北京和上海小学生人数是如何变动的?下图是根据京沪统计公报并核对了统计年鉴获得的数据,由于统计年鉴往往对之前发布过的数据进行修正,所以当两个数据有冲突的时候,采信统计年鉴里修订后的数据:上海小学是5年制,如果跟其他城市比较需要换算为6年制的人数。从上图可以看出,过去7年里北京常住人口减少了9.6万人,但小学在校生人数大增了29.4万人。从增幅上看,常住人口是-0.4%,而小学生在校生是33.9%。上海官宣的常住人口7年增长了20.1万人,小学生增长了17.7万人;上海常住人口7年增幅为0.8%,小学生增长了18.7%。可见京沪小学生增长都比较强劲,这跟常住人口数据增长缓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常住人口数据更能影响房价,还是小学生人数更能影响房价?当然是小学生人数!第一,小学生人数统计,每年都是“数人头”计算的,也就是普查出来的。常住人口数据每10年才普查一次,其他年份都是按照1%的抽样调查估算的。所以,小学生人数更靠谱。而且,现在的孩子读小学的比例无限逼近100%。第二,小学生人数跟政绩考核没有关系,所以数据更可信。常住人口数据被纳入了考核,有些地方被要求控制人口,有些地方被要求能留住人口。常住人口多少还影响人均经济指标,比如人均收入、人均GDP。所以,常住人口数据可能存在失真,这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和2019年各地官宣人口的巨大差异就可以看出来。上图是31个省市区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跟此前官宣的、截至2019年末人口数据的差额,两者统计的时间点只差了10个月左右。北京、上海在人口普查中,分别“增长”了36万人和59万人。第三,人口流入地小学生人数增长,往往意味着更多外来家庭稳定下来,把孩子带到了大城市,每个新增的小学生背后,往往是一家人。家庭的消费能力,以及购房需求,都会超过单身。北京在2016年到2023年的7年里,小学生人数大增了33.9%,说明北京人气依然很旺,真实的购房需求肯定也很旺。上海虽然官宣的常住人口比北京增长得要好,但小学生增幅只有北京的一半左右。下图是北京2023年小学生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幼儿园招生人数、幼儿园在园人数跟疫情前2019年的比较:除了幼儿园招生人数外,其他数据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不错。那么,跟官宣人口增长最强劲的几个二线城市相比,京沪小学生人数变动情况又如何?目前,非直辖市城市都还没有公布2023年统计公报,所以缺少2023年的数据,我们只能用2019年到2022年的数据来观察。上图是四大一线城市跟4个过去几年人口增长最好的二线城市,小学生人数增长情况比较。结果有点出人预料。在大家之前的印象中,一线城市中广州、深圳人气比较旺,增长比较快。但在四大一线城市里,从2019年到2022年广州和深圳小学生人口增长幅度都只有9%左右,显著低于北京的15.1%和上海的10.9%。北京是一线城市里小学生增长最迅猛的。跟过去几年人口增长的“四大天王”(杭州、武汉、合肥、长沙)比,上海增幅略显慢了一些,北京表现依然优秀,可以跟人口增长最好的几个二线城市“扳手腕”。或许有人会说:北京上海教育资源好,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到京沪就读,所以小学生增长强劲。其实京沪不仅基础教育资源非常强,高考红利也非常突出。正因为有极高的高考红利,所以对非户籍人口设定的入学门槛、参加高考的门槛也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北京甚至规定:如果你是非户籍人口,孩子如果在北京参加高考,除了要满足严苛的条件,还只能报考高职高专院校,不能报本科院校。相比之下,广深和二线城市(除天津外)基本上没有就学门槛,参加高考的门槛也非常低。最后再总结一下:在对外来人口设定了较高入学门槛情况下,北京、上海过去几年小学生的增长依然较快,这告诉我们:第一,没有必要太在意每座城市每年公布的人口数据。这些数据在未来几年往往被大幅修正。第二,如果你需要在投资或者买房之前找数据来作参考,建议你不要看常住人口数据,而要看小学生人数或者幼儿园儿童人数的走势。这两个数据每年都是普查数据,更真实、更有价值。第三,北京和上海依然充满活力,它们的小学生人数增长强劲。
8%的比例太低了,至少也要10%
看看商场流量,看看地方财政,看看地铁人流,感觉就是相反。
幼儿园招生降低,其实是说明趋势的,现在基本就是顶点,以后所有指标都会下降了。
北京小学生这几年确实人多,源自2015放开二胎后,16/17年当年出生人口高峰现在都到上小学的时间了,不过后边么,全国人口出生已经从17年的1700万下降到900+万了,后边肯定学生数量下降,只不过那些孩子还没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