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江苏淮安蒋南矿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国内首个2×300兆瓦级盐穴压气储能发电项目。这座总投资53.6亿元的超级工程,正将废弃的采空盐穴转化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巨型充电宝",预计2025年6月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7.9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25万吨燃煤,减少6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淮安蒋南矿区拥有丰富的岩盐资源,经过多年开采形成了约90万立方米的采空盐穴。这些原本被视为工业废弃物的地下空间,如今成为储能技术的天然载体。项目采用"熔融盐+带压热煤水储热"的非补燃技术路线,通过压缩空气将电能储存于盐穴中,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发电,理论电电转化效率高达71%,远超传统储能方式。

工程团队自主研发的超大尺寸完井封隔器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压缩空气储能完井技术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盐穴密封难题,更为后续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绿色能源转型的"淮安样本"作为江苏省首个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淮安盐穴电站承载着多重使命。项目配套建设的220千伏送出工程,新建及改造架空线路16.9千米,建设周期压缩60%,预计明年5月竣工。投运后,每套机组可实现每天压缩16小时、发电8小时的循环运行,储能量相当于240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电站水平。

这种"削峰填谷"的运营模式,将显著提升华东电网调峰能力。在风电、光伏发电过剩时消纳清洁能源,在用电紧张时稳定供电,有效缓解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项目所在地临近国家"西气东输"主管道,区位优势明显,未来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能源调节枢纽。
中国储能技术走向世界舞台淮安项目是全国产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项目,所有核心设备和主要技术均来自国内研发。这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项目采用的"高温绝热压缩"技术路线全球首创,其71%的转换效率设定了行业新标杆。
随着首套机组投产临近,淮安盐穴储能电站将成为中国新能源版图上的重要坐标。这座由废弃矿区改造的绿色电站,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为全球能源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