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春耕新图景: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新篇章

海瑶谈生 2025-04-30 01:29:27

四月的华蓥大地,春潮涌动。行走在川东这片沃土上,旋耕机的轰鸣声与农技人员的指导声交织成一首现代农业交响曲。2025年的春耕时节,华蓥农民不再仅凭经验耕作,而是手握新质生产力这把"金钥匙",开启了智慧农业的新纪元。

农机轰鸣唱响春耕主旋律

在华蓥市禄市镇的山王村,村民王大爷正熟练操作着新购置的插秧机。"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一天也插不了几亩地,现在这台机器一天能完成20亩,效率提高了十几倍。"他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土壤墒情、肥力数据一目了然。这种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掌控万亩田"的转变,正是华蓥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农技推广站的李技术员介绍,今年全市投入春耕的各类农机具达1200余台套,机械化作业覆盖率达85%以上。特别是在水稻育秧环节,采用工厂化育秧技术,不仅出苗整齐,还能提前7-10天完成移栽,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农业样板

在华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了更令人惊叹的景象:无人机在田间自主飞行喷洒农药,地面传感器实时回传作物生长数据,智慧灌溉系统根据气象预报自动调节水量。"这些设备都是我们与成都农林科学院联合研发的,已经申请了3项国家专利。"园区负责人自豪地说。

这种"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模式,使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30%,而粮食产量却提高了1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让每一粒稻米都有了"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

人才支撑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华蓥市创新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单位聘请12名专家组成服务团,同时培养本土农技人才150余名,构建起"专家+农技员+示范户"的三级服务体系。在高兴镇举办的春耕技术培训会上,年轻的农技员小张用方言讲解农机操作要点,让在场的老农们频频点头。

返乡创业青年刘明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他运用所学知识,将自家50亩农田改造成稻鱼综合种养基地,亩均收益达到传统种植的3倍。"现在种田也要靠科技,我们年轻人更要用好这些新工具、新技术。"刘明的话语中透着对现代农业的信心。

产业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华蓥市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特别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玄武岩纤维为原料的温室大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物联网、以物流园区为枢纽的农产品冷链配送体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产业,在华蓥形成了良性互动。

"我们正推动农业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华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打造3个农旅融合示范点,开发5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这种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暮色降临,华蓥山的梯田在晚霞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插秧机仍在田间忙碌,为这片土地播种下新的希望。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农业发展理念的革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幅科技赋能、人才支撑、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华蓥的实践告诉我们: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广袤田野必将成为希望的田野。

0 阅读:0

海瑶谈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