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真能当饭吃?尼日利亚「瑙莱坞」创造的非洲庶民经济与梦想

晶源说国际 2023-01-29 17:38:02

2007年,旅居美国波士顿的意大利裔导演法兰柯.萨奇(Franco Sacchi)在TED演说中,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则故事不仅着墨于小人物的谋生奋斗,还将亲情、爱情、生活、政治、社会、悬疑、巫术等丰富多样的当地文化与日常叙事,从现实面转化为视觉影像,成为众多电影人的梦想,以及广大市井小民的影视娱乐。同时,更撑起一个非洲大国的世界级影像产业架构。

在萨奇导演的眼里,这是一个充满希望、韧性与魔力的故事。萨奇说,当时,他在报章财经版读到一篇关于「瑙莱坞」(西非洲尼日利亚电影工业)的故事,发现这是一个能让出生于东南非洲赞比亚的他,终于有机会改变大众对非洲刻板印象与认知的好时机。对于能够述说非洲的电影故事,他感到非常兴奋。

2005年,萨奇执导了一部关于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的纪录片《这是瑙莱坞》(This Is Nollywood),获得阿布贾电影节的观众奖,并在全球多个电视频道与影展中播出。2007年,他因这部纪录片受邀进行TED演说,席间播放了6分钟的精彩纪录片剪接。

和萨奇一起掌镜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是国家地理频道资深摄影师和作者罗勃.卡普托(Robert Caputo)告诉萨奇,以他25年的非洲工作生涯,还没看过这么充满希望又这么好玩的故事。卡普托所说的希望与好玩,就是现今全球第二大电影产业「瑙莱坞」,一个由下到上、从最基层到高端社会所形塑出来的自发性庶民崛起经济。

想卖录放机?先拍点影片给大家看吧!

2006年,尼日利亚影视产业一年拍摄2,000部影片,每周约产出40到50部,影视人员个个自信满满,不仅对自己职业生涯,对电影工作,或对未来前景,都充满着热情、希望与自信。

许多制片当年是从当销售机器设备的小贩开始的。他们一开始的问题是:该如何让更多人来购买店里贩卖的录放机?若要人们购买机器,就需有其用途,机器用于播放影片,那民众有影片看吗?该先有影片?还是先有机器?或该让更多人们拥有观看影片的嗜好与习惯?

于是,一些影视器材商家开始自行筹拍影片。除了自导自演、找亲友孩子当临时演员、学习制片外,也将拍摄完成的影片直接放在店里贩卖。这些市集里的器材商摇身一变,开始成为电影产业人员。

日子再苦,也要笑着走下去

90年代的尼日利亚,经历了军权政府伊巴辛.巴班吉达(Ibrahim Babangida)、萨尼.阿巴查(Sani Abacha)等统治,曾在十余年内历经6次政权易主,期间也有过短暂的民主政权。因此,军权政变、政局不明朗、饱受国际制裁,造成整体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严重受困,人民只能自求多福,许多想要出人头地的民众,就不得不走旁门走道。《这是瑙莱坞》中的受访者曾说:

我对西部牛仔片很着迷,但当我发现我们国家贪污的情形很严重时,我发现年轻人想要成功,一定得走邪门歪道,或是做坏事。但我不想成为坏人,我发现自己有演戏的天份,我不需要犯法、不需要欺骗别人、也不需要说谎,只要运用我的天份就可以成功。

运用天份就可以成功?拍电影就能当饭吃?电影要拍给谁看?生活都来不及了,谁还会想看电影?拍电影的资金打哪儿来?顾生活、顾性命都来不及了,怎可能发展娱乐产业?怎可能还在那里讲故事、编故事?

前阵子买了一本小说《欢迎来拉哥斯》(Welcome to Lagos),书里引用《奈及利亚期刊》(Health Matters, Nigerian Journal)中的文字,对睽违23年再次重返西非洲的我,特别有感触:

尼日利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遭受困苦时微笑,我们哭泣时跳舞,我们在最难过时唱歌,但即使是快乐热情洋溢的奈及利亚人,也会感到沮丧。

再苦闷也要生活,再无奈也要有希望,再无助也要大笑,因为生活再怎样,都得咬牙过下去。多数国家以为电影是拍给有钱有闲的人或者文青,或者为了美感教育、生命教育等理由来观赏的,但「瑙莱坞」电影的崛起,不过就是平民百姓为了讨生活、过生活,在最苦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最大梦想与庶民经济。

预算只有1万美金,却靠说故事的能力打败好莱坞

「瑙莱坞」电影工业里的众多工作人员,都是靠拍电影维生,也就是他们是真真正正的靠拍电影度日。他们先拍一部片,让影片(从早期VHS录像带到后来的VCD光盘)在市面上卖了钱,才有机会再筹拍下一部片。要是不继续拍下一部影片,大家就会饿肚子。所以初始的制作成本不高(平均每部影片约1万美金),多半只能以急就章或自创方式做出不同特效,拍出本国特色的影片。

拥有属于这块土地的原汁原味故事,是他们总能在非洲市场完胜好莱坞的魔法。「瑙莱坞」里的工作人员对于自己说故事的能力总是无比自信。他们认为,这块土地随时随地都有故事发生,每天打开报纸,故事便无所不在。

曾经,阿南布拉州(Anambra)州长被警察绑架的新闻没多久,就有超过10部相关影片杀青。尼日利亚人生性自由,热爱口耳相传的街坊故事,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创作随机、随性、实境、接地气,并在影像与内容呈现上百花齐放。

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最动人的故事

尼日利亚这块土地有长期的文化、宗教、部落、殖民冲突,再加上各部族自身语言的多样性,社会阶层的极大贫富落差,虽身为全球主要产油国,却至今仍无法全日供电,大城市里的交通每遇巅峰总是寸步难行,城市与城市间的联通路段总是盗匪横行,行驶于道路上又总有警察盘查。这个国家拥有一箩筐难解的政治与社会问题,随便找个当地孩子来谈谈,都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故事。而这些生活中的故事,不论是现实,是无奈,都成了人民众生的生活养分。同如萨奇那部纪录片里的一段访问:

我一直努力向人们解释,现在不是谈质量的时候,因为质量总会到位的。我的意思是,固然有些电影制作是以质量为主,但是大家必须要记得一件事,非洲仍然有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美元,而这些人正是会看这些电影的人。

这里的电影,就是拍给平民百姓看的。电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最佳动力与消遣,不论是大家一同窝在走廊与街坊邻居观赏,或在自家观看,「瑙莱坞」影片所擅长的,是述说自己身边的故事,这让社会众生即使过着再苦闷的生活,也能在影片带来的欢笑声中度过,有时让大众不满的政局,同样能在观赏影片中得以发泄。

拥有足够的平民大众观众群,使得一部低成本、短时间(1~2周杀青)的影片,可以卖上数万部。如今,「瑙莱坞」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工业,受雇于此的产业人口超过百万人,仅次于尼日利亚的农业。

电影能当饭吃,不知羡煞全球多少的影视从业者。而这样的梦想经济,却起始于尼日利亚人民经济生活最艰苦的时期。历经30年后,「瑙莱坞」产业仍持续发扬光大,走向多元数字化,也走向国际,如今也开始有西方式的摩登电影院。然而,这里的生活还是一样艰辛,大家都得胼手胝足的撑下去,再苦的生活,还是得微笑向前行。而说故事,还是他们自认最擅长的,毕竟,故事永远多得说不完。「瑙莱坞」产业人员依旧充满热情怀抱梦想,继续面对每日的现实与环境里的艰辛。

1 阅读:22

晶源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