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规范部队,朝着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我国学习苏联,举行全军授衔仪式,对革命战争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授予相应的军衔。
根据规定,上将及以上军衔,由相关部门草拟名单后,需要交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审批。全军大授衔前,毛主席收到了来自下级提交的拟录上将名单,仔细查阅该文件,划掉了王建安的名字,在一旁批注:骄傲自满,降一级。
王建安功勋卓著,革命战争颇深,授衔前是正兵团级高级将领,授上将符合规定。毛主席为何认为王建安“骄傲自满,降一级”,后来此事如何处理?
文武双全王建安王建安的革命资历颇深,且文武双全,既能指挥作战,又擅长做政治思想工作。1908年,王建安出生于湖北黄安县,虽自幼贫穷,但颇有志气。家境贫穷,王建安没有机会读书,通过努力自学,能够识文断字,真是非常不容易。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建安参加了当地的赤卫队,1927年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时,王建安率先登上了城楼,表现非常英勇,真乃一员猛将。
1928年,王建安在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当班长,参与创建了鄂豫边苏区的斗争,几经生死,在敌人多次反“围剿”作战中表现出色,指挥沉着冷静,得到了组织的重用。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初期,红军88师师长牺牲,全军缺少主心骨,在关键时刻,王建安率领全师作战,表现出色,给予敌人沉痛打击。此战结束后,王建安升任为红四军政治委员,成为军级干部,不久之后与许世友成了搭档。
在抗日、解放战争期间,王建安是独当一面的将军,立下赫赫战功。王建安为人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组织的安排,不愧是政治干部出身,有大局观。济南战役,“山东双雄”王建安和许世友齐心协力,攻破了由王耀武驻守的坚城。
到了1949年2月,王建安被任命为第7兵团司令员,成为正兵团级的高级将领,结合他革命战争时期的资历和功勋,授上将军衔完全符合。那么,毛主席为何说王建安“骄傲自满,降一级”,中间发生了怎么样的误会?
王建安为何晚些授衔?王建安和许世友曾是并肩作战的搭档,二人关系不错,可也闹过矛盾。王建安和许世友都是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由于受到张国焘的影响,长征结束后,红四方面军的不少干部受到审查,甚至批斗、歧视。
许世友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却是一个暴脾气,他忍受不了被冤枉的滋味,思考一番后,决定计划带一批人离开部队,回老家打游击去了,不受这个窝囊气。
起初,王建安对许世友的这个计划是同意的,因为不仅许世友一人受了气,包括王建安等不少干部也不好过。没多久,时任军政委的王建安觉得许世友的做法欠考虑,一旦这么做了,恐怕解释不清了,弄不好会闯下大祸。
王建安毕竟是政工干部出身,在思想上的觉悟要比一般军事干部高一些,仔细想想后,还是决定向组织报告。由于王建安的“告密”,许世友被关押了起来,这对昔日的好友,因为这件事闹了不愉快。
经过毛主席的开导,许世友意识到当初带队伍打游击的想法是错误的,他认真向毛主席道了歉。毛主席十分欣赏许世友这位猛将,对他信任有加,甚至还允许许世友带枪见自己,对人说:许世友是不会害我的。
解放济南前,毛主席为化解许世友和王建安的矛盾,当了和事佬。在毛主席的劝说下,王建安和许世友都退半步,为了大局,重归于好,再次成为亲密合作的伙伴。
1955年全军大授衔,按照规定,已经在地方工作的人原则上不参与授衔。评衔的相关单位拟定了授上将、大将、元帅的名单,交由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审批。
拟授上将名单中,一共有57人,最终二人无缘在1955年授衔,除了王建安外,还包括李聚奎。李聚奎的情况特殊,授衔前,他已经脱下军装,在石油工业部当部长,后来重回军队工作,担任总后勤部政委,于1958年授上将。
王建安性格直,有什么说什么,毛主席是有所了解的。王建安成为拟授上将名单中的一员,毛主席并没有立即同意,给出了“骄傲自满,降一级”的批注。
负责评衔工作的罗荣桓等人一看,有些为难了,因为王建安无论资历还是战功,授上将没有问题,不能再降一级了。毛主席的话,罗荣桓也不能不考虑进去,于是,折中一下,王建安暂不授衔,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再说。
解放战争初期,陈毅来到山东主持工作,由于各种因素,指挥部队作战败多胜少,引起了山东军区的高级将领不满,其中就包括王建安、宋时轮等老八路军系将领。
在一次会议上,王建安性子急,说话直的“毛病”出来了,由于意见不合,不满陈毅指挥,当众拍了陈毅的桌子,最终不欢而散。下级拍上级的桌子,这是对上级权威的挑战,尤其在战争时期,影响还是很大的。此事毛主席听闻后,对王建安有了一些看法,觉得他不听指挥,骄傲自满。
王建安平日人缘不错,得知他没有授衔,不少人为此抱不平,其中包括许世友。许世友重情重义,又是毛主席的爱将,敢为王建安说话。有一次,许世友对毛主席说:王建安我了解的,他脾气差,爱骂娘,可他为人正直,不会在背地里使绊子,我敢担保。
许世友的话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再加上王建安本人确实是军政双优的高级将领,1956年1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比1955年9月晚了几个月,可总算是荣膺将星。
结语和平年代,王建安不计较职务高低,服从任何安排,为了大局个人牺牲不小。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曾对王建安说:“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王建安为官清廉,病逝前要求丧事从简,立下了五个“不”,即: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向遗体告别;不通知生前好友;不请负责同志护送遗体火化。
因此,王建安病逝后,除了几名近亲送葬,没有老战友前来。直到几个月后,老战友从报纸上得知王建安病逝后,“埋怨”起了王建安的妻子牛玉清:“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呀?
王建安病逝后,组织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赞扬了王建安和他的家属办丧事一切从俭节约的高尚情操。生前为国效力,死后不浪费国家资源,王建安的高尚品格,值得所有官员和百姓学习。
这样的老革命家值得学习
王建安大将军千古
皮有功, 少晋中,
委屈了王将军!